摘要:九月的西昌,秋阳洒满安宁河谷。佑君镇稻浪翻滚,黄联关镇石榴红满枝头,安哈镇油橄榄缀满山林,邛海鱼跃碧波,大石板古村炊烟袅袅……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中,西昌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活力。
九月的西昌,秋阳洒满安宁河谷。佑君镇稻浪翻滚,黄联关镇石榴红满枝头,安哈镇油橄榄缀满山林,邛海鱼跃碧波,大石板古村炊烟袅袅……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中,西昌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西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耕特色产业。从现代农业发展、三产融合联动到和美乡村建设,西昌统筹推进、下好“一盘棋”,绘就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现代农业“提质”
特色物产结出“增收果”
立足气候与生态优势,西昌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破解“靠天吃饭”难题,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引擎”。
稻浪翻滚“丰”光好:在佑君镇的稻田里,金黄稻浪随风翻滚,收割机轰鸣作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西昌市众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合作社负责人李必勇喜悦地说:“今年西昌香米籽粒饱满、品质提升,单产有望突破750公斤,创下十年来新高。”这一成果得益于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和全程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绿色种植方式。
近年来,西昌在水稻品种创新上持续突破。2024年,西昌市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张启发院士团队绿色营养优质水稻工作室”,引进全谷黑米“华墨香3号”并试种成功,亩产达700公斤以上,市场售价较高。2025年,该品种已推广种植400余亩,不仅提升了“西昌香米”的溢价能力,也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如今,“西昌香米”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成为农户的“安心粮”“增收粮”。
在稳住“粮袋子”的同时,西昌的“果篮子”同样硕果累累。石榴产业通过“渠道拓展+品牌造势”,依托电商直播、达人带货和外地商家批量收购,远销全国各地;葡萄产业构建“种植+加工+文旅”完整链条,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在黄联关镇的万亩石榴农业园区里,一派繁忙景象。
农户们忙着采摘、装箱,竹筐碰撞声与果农的笑声交织。一位农户说:“今年一亩能收2.5吨,几亩地的果子早已被预订。”黄联关镇石榴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量约1.3万吨,产值超过千万元,这颗北纬27°的“红宝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安宁镇三百村的葡萄园里,农户王建正在采摘红亮的克瑞森葡萄:“一亩可收近万斤,二十亩总产约20万斤,亩收益可达6万元。”
从种植到加工,在西昌通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酒庄,西昌葡萄实现“二次增值”,通过低温工艺,夏黑、阳光玫瑰等鲜食葡萄被酿造成“经典桃红”“阳光玫瑰白葡萄酒”,每瓶售价约100至300元,不仅减少了次果浪费,也吸引游客参观打卡,延伸了产业链。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西昌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余亩,2025年产量超过56万吨,年产值约55亿元。葡萄种植带动土地流转、冷链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百亿级”水果产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安哈镇新营村的油橄榄基地里,蓝黑、紫黑的果实缀满枝头。依托“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和物理压榨工艺,油橄榄延伸出橄榄油、手工皂、护手霜等80余款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凉山中泽油橄榄公司表示,丰产田亩产可达600公斤至1000公斤,今年预计产量同比增长20%至30%,产值约3000至4000万元,采收工作需500至600名村民参与。
邛海之畔,捕捞船每天凌晨载着鲜活花鲢、白鲢靠岸,经充氧保鲜车运往28家零售点。每条鱼均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地和烹饪方法。西昌坚持“休渔护生态、定量保可持续”,每年2-6月休渔并投放230万至300万尾鱼苗,今年日均产鱼约3000斤,市场供不应求,年销售花白鲢约80万斤,实现“生态良、鱼质优、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从“稻香满田”到“果实满枝”,再到“鱼跃池塘”,西昌正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户收获稳稳的幸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和美乡村“提韵”
让农民“安居”更“乐业”
把“宜居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民生底色,西昌让农村成为“幸福家园”,大石板古村就是西昌的一份生动“文旅样本”。
近年来,大石板古村依托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与驿站的深厚历史底蕴,对古村建筑进行深度修缮,巧妙融入民族旅游元素,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
每逢节假日,大石板古村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据统计,2024年,大石板接待游客191.4万人次,旅游收入9.06亿元,文旅产业占全村收入7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4万元升至3.18万元。
如今,依托古村风貌与民俗风情,村里发展出232家民宿、特色餐馆与旅拍工作室。旅拍老板何小先的店铺节假日单日成交300单,收入比打工时翻了一番;本村人杨亮回村开办“归宿民宿”,节假日常常满房,实现“陪伴父母+创业增收”双赢;肖文芳家的“老肖鲜鱼馆”主打“一鱼三吃”,年收入超百万元。
“现在村里又美又方便,不仅能赚钱,还能学本事!”经营民宿的村民陈姐的话,道出了西昌农民在“安居”之上对“乐居”生活的满足与期待。
锚定新目标
“打好种业翻身仗”
眼下,从安宁河谷的沃土到高山深处的村落,从硕果累累的田间到烟火升腾的市集,西昌处处迸发着乡村振兴的活力。与此同时,西昌将“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新的奋斗方向。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西昌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累计约18.2万亩,生产种子约4200万公斤,可供约2100万亩大田用种。全市建成2个种质资源库、217亩科研基地及136亩农作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收集玉米种质资源约1.1万份,完成多项鉴定试验,筛选出抗南方锈病、高抗穗腐病玉米种质资源,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选育12个玉米新品种。
下一步,西昌将积极落实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战略,紧密围绕省委关于“以更大力度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粮仓’凉山片区”的部署,推进玉米种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2+3”产业体系建设,并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与种源保障能力。
锚定“种业安全”目标,西昌将以阿七镇、佑君镇为核心,构建“一核四区”种业空间布局——1个万亩玉米种业核心片和樟木、经久、裕隆、黄联关4个万亩玉米制种示范区。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基地上图入库和“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确保制种基地稳定在约5万亩以上。
同时,优化玉米种业园区产业结构,采取“玉米制种+N”(草莓、洋葱、豌豆尖等)粮经轮作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亩均增加收益3000余元;推行“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80%以上农户,实现农户综合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助力农企“双赢”。
稻米仓中实、石榴满枝红、葡萄甜透产销路、油橄榄增值全链条、邛海鱼鲜蕴生态、大石板古村流“金银”……西昌以“一盘棋”思维谋篇乡村振兴,用真招实策回应民生期盼,用最亮眼的“丰收答卷”绘就“三农”幸福图景,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粮果满仓的喜悦中不断升级。
来源:西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