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志"二字,在毛泽东心中重若千钧。从青年时期"愿嘤鸣以求友"的志同道合,到革命年代"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深情呼唤;从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内互称"同志"的鲜明主张,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我们都是同志"的朴素情怀,毛泽东的同志
"同志"二字,在毛泽东心中重若千钧。从青年时期"愿嘤鸣以求友"的志同道合,到革命年代"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深情呼唤;从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内互称"同志"的鲜明主张,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我们都是同志"的朴素情怀,毛泽东的同志观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内关系和同志交往的典范。这种同志观既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鲜明原则性,更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实践性;既强调"互称同志"的形式平等,更注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平等;既能以"同志"相称体现革命情谊,又能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增进同志团结;既坚持"同志间要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反对官僚主义"的鲜明立场。毛泽东的同志观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文化,更为新时代构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毛泽东同志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志同道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交友境界,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寻求志同道合者的种子。1915年9月,他在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寻求"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提出要结交"有志于爱国工作""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这一早期实践展现了他对志同道合同志的渴求。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挚友"游学"考察,讨论"国家及天下大事",约定"不谈金钱、男女之间的问题和家庭琐事",只谈"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这样的"大事",奠定了他以理想志向为基础的同志交往观。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同志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论述,认识到"同志"是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友。1920年,他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明确表示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确立了同志关系的阶级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同志"一词被正式写入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一规定将"同志"定义为有着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人。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同志观推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同志关系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同志观形成的沃土。从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时的448万名党员,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同志关系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后,他领导开展土地革命,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强化了同志间的组织联系;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使我们的红军成为铁军,就要有铁的纪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执政警示,强调同志间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1959年,他发现党内文件中出现对他以职务相称的现象后,专门致信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建议党内一律互称"同志",反对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同志观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同志观的首要特征是将平等原则与理想追求辩证统一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他系统阐述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同志关系的平等本质。他既强调"同志间是完全平等的"这一根本立场,又注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主张"互称同志"体现的是政治上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客套。1959年,他在给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信中明确指出:"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这一论述将同志关系的平等性与革命目标的崇高性有机统一起来。
毛泽东对"志同道合"同志标准的深刻理解是其同志观的重要创新。青年时期,他就主张"择友甚严",认为"道不同,则不与谋"。1917年,他在与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这种对志同道合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在革命实践中,他提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将志同道合具体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理想。1944年,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同志关系的根本宗旨。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明确了同志关系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同志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同志团结与批评监督的统一。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系统阐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一论述将同志团结与自我批评有机统一起来。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将团结与批评统一起来的同志观,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保持同志情谊的同时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毛泽东同志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井冈山时期,他领导创建的工农革命军,通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了官兵关系,体现了同志间的平等与团结。中央苏区时期,他推动开展的"扩红"运动,通过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红军成为有共同理想的同志集体。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使我们的红军成为铁军,就要有铁的纪律。"延安时期,他领导的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了同志间的思想统一。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党,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都要清除干净。"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的基本思路。
在同志关系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艺术。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独立性和纯洁性。1943年,他在《组织起来》的讲话中,强调"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体现了同志关系与群众路线的结合。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将同志关系置于广泛的人民基础之上。1949年,面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他及时指导全党同志保持清醒头脑,防止骄傲自满,继续发扬同志间的团结奋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同志观。1950年代初期,他领导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通过严肃的纪律要求,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保持了同志关系的纯洁性。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等关系的原则,体现了对同志关系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一论述将同志关系与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1959年,他专门致信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建议党内一律互称"同志",反对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将同志关系的平等性落到实处。
毛泽东的同志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互称同志""团结同志"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同志"这一平等称呼,反对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把党内同志关系搞得更加纯洁、更加健康。
毛泽东同志观中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同志关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同志关系的科学方法。面对新时代同志关系的新要求,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辩证思维,既注重同志间的团结友爱,又坚持原则性;既强调同志间的平等互助,又保持必要的批评监督;既重视同志间的情感联系,又注重思想上的共同进步。在实施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的博大胸怀,把广大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毛泽东同志观中的群众路线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他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论,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志理念。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扬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间要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同时,要像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那样,坚决反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不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的同志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道路。从青年时期"愿嘤鸣以求友"的志同道合,到革命年代"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深情呼唤;从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内互称"同志"的鲜明主张,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我们都是同志"的朴素情怀,毛泽东的同志观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和同志关系,更为新时代构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同志观,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同志力量。正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至今仍指引着我们在同志关系中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红博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