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发声,网络上总会有人急不可待地跳出来,他们像是蹲守在阴影里的捕猎者,不等内容展开,就先抡起棍子。
转自 有素质的大学生
01|网暴的粗鄙与虚伪
The Vulgarity and Hypocrisy of Online Bullying
莫言发声,网络上总会有人急不可待地跳出来,他们像是蹲守在阴影里的捕猎者,不等内容展开,就先抡起棍子。
截取一句话,抹掉上下文。套上一个标签,扣上一个帽子。煽动情绪,制造“围猎”的快感。
“伪批评”≠ 文学批评,人身攻击与诽谤更是突破底线
真正的“文学批评” 有其核心标尺 — 它应以文本为根基、以理性为底色,目的是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价值取向,推动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即便存在争议,也应聚焦于 “作品本身” 而非 “创作者个人”。而你提到的 “人身攻击、侮辱诽谤”,早已脱离批评范畴:
从性质上看,这是对他人人格权的侵犯,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的规定,甚至构成《刑法》中的侮辱、诽谤罪,并非 “文化讨论” 的合理范畴。
从目的上看,其核心不是 “辨析观点”,而是“制造对立”— 通过歪曲事实、标签化攻击,煽动盲从者的情绪,本质是借“权威”之名行“流量投机” 或 “恶意宣泄” 之实,与 “文化人”“学者” 应有的理性、包容精神完全相悖。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无知与盲从的双重危害,这类人“不看书、不看报,对政策时事一无所知”,却妄图充当“意见领袖”,本质是“认知贫瘠下的盲目输出”:一方面,他们自身的“盲从”(对错误观点、极端逻辑的盲从)使其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力—时事的无知,让他们的言论脱离了现实语境,所谓的“观点”不过是主观臆断的拼凑。
文学需要深思,他们提供的却是喧哗,文学需要耐心,他们奉上的却是粗暴。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公众号)
02|莫言的文学,从来不是单薄的口号
Mo Yan's literature has never been a thin slogan
真正读过莫言的人,知道他的文字绝非轻飘的口号。
《红高粱》写的是热烈,也是血与火的残酷;
《丰乳肥臀》揭示的不是荒唐,而是百年家族与民族的创痛;
《生死疲劳》更是借六世轮回,让人看到权力的更替与苦难的延续。
可惜,网暴者只需要标签,不需要复杂,他们宁愿喊一句“有问题”,甚至无脑的辱骂,也懒得读完一本书。
03|“文化人”的滥竽充数
The Pretenders Among "Cultural People"
最可笑的是,许多喊得最凶的人,自称“文化人”。
他们引用两句断章取义的所谓“名言”,就敢在网络上指点江山;
他们翻几页摘要,就自以为掌握了莫言的精神密码。
真正的文化人,至少懂得尊重文本、尊重复杂。
而这些人追逐的,从来不是文学,而是话语权。
“批莫言”成了他们的表演:
•既能刷流量,又能显得自己“清醒”;
•既能蹭热点,又能满足“打倒权威”的幻觉。
但他们的文字经不起推敲,逻辑常常是自相矛盾。唯一能撑起声量的,就是偏见和情绪。
这类人,就像《南郭先生》:
混在乐队里凑数,真让他独奏,立刻露出原形。
Mixing in the band to make up the numbers, it really made him solo and immediately revealed his true colors.
04|文明不会向蒙昧让步
Civilization will not yield to ignorance
有人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安慰”,但其实更大的价值在于“搅动”。
莫言的作品让人不适,那是因为他把不愿面对的伤口扒开,让你看。
这并不是“抹黑”,而是“提醒”。
文学的意义,不是粉饰,而是揭示。
文明从来不会因为喧嚣而退让。
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曾遭遇过误解和攻击。
05|文学史上的“被误解者”
The Misunderstood in Literary History
如果有人觉得今天的“网暴”很新鲜,那就低估了人类的短视。
在文学史上,几乎每一位后来被奉为经典的作家,都曾被恶意曲解。
(图源百度图片)
莎士比亚
在 16 世纪的伦敦,莎士比亚的戏剧并没有如今这般荣耀,保守的批评家骂他的剧作“庸俗”,因为里面有市井小人物的粗话。上层学者讥笑他“没有学问”,因为他没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可四百年后,他却成了全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那些讥笑声,早已湮没在时间里。
(图源百度图片)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发表时,俄罗斯社会群起而攻之,有人骂他“败坏家庭伦理”,有人说这是“为不忠辩护”。可托尔斯泰真正写的,是一个女人在道德与欲望之间的挣扎,是社会的冷酷与个体的无力,多年以后,人们才承认,这部小说揭示了人性最深处的孤独。
(图源百度图片)
鲁迅鲁迅的命运更为相似,他在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揭露国人的麻木、封建的压迫。结果,他常年被骂“丑化中国人”,甚至有人说他“没有希望论调”。可今天,鲁迅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灯塔。正因为他敢于直视现实的黑暗,才让人看见希望的可能。
(图源百度图片)
张爱玲在上世纪的中国,张爱玲常被嘲笑“写小情小爱”,有人甚至说她“缺乏家国情怀”。可她写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女人在动荡乱世中寻找自我的挣扎,她的冷静与克制,后来被重新理解为对时代巨变最深刻的隐喻。
(图源百度图片)余华《活着》刚问世时,被批评“太残忍”,有人说这是“消费苦难”,可多年后,这部小说却被奉为“人性教育”的必读书,因为它告诉人哪怕苦难不绝,生存依然是最大的力量。——这些案例一再说明:伟大的作家,几乎必然会在当下遭遇误解。因为他们写的是真实,而真实往往最让人不舒服。
Great writers are almost bound to encounter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esent.
Because what they write is true, and truth is often the most uncomfortable.
06|偏见为何总能得逞?
Why does prejudice always succeed?
为什么低劣的攻击总能轻易传播?
原因很简单:
•情绪,比理性更容易动员。
•快感,比思考更容易传播。
•流量,比真相更具诱惑力。
一条真相的诞生,往往需要事实、逻辑、证据。
一条谣言的扩散,却只需要一句“你看,他就是这样”。
于是,偏见一次次得逞,文学一次次沦为情绪的靶子。
07|现实的映照:当下的“快手文化”
Reflection of reality: the current "Kwai culture"
看看今天的互联网,就明白为什么这种逻辑盛行。
短视频里,十几秒就要戳中观众的情绪点;
标题党里,一个词就要决定读者的立场。
在这种文化逻辑里,深度和复杂成了负担,浅薄和刺激成了优势。
而莫言这样的作家,需要读者长时间沉浸与思考,自然就成了“快手文化”的对立面。
这就像走进美术馆,本该静下心去看一幅油画的细节。
可有人偏要举着手机喊:“这不就是几笔乱画吗?”
他们需要的不是艺术,而是猎奇;不是理解,而是即时的满足。
08|文学的温度,不容曲解
The temperature of literature cannot be misinterpreted
莫言的作品,可以批评,可以质疑,但不该被粗暴曲解。
文学不是立场之争的武器,更不是流量机器的燃料。
它的价值,在于传递温度:
•荒诞里的同情;
•血腥中的怜悯;
•黑暗里的亮光。
那些网暴莫言的人,以为自己在守护真理,实际上只是沉迷于廉价的情绪狂欢,以为自己在捍卫文学,实际上却在远离文学。
文明不会向蒙昧让步,真正的文化人,不该靠偏见和曲解谋取掌声,而该用诚实和理解,守护文字的重量与温度。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