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文章的阅读量一点点攀升,最终却停在冷清的个位数或者零星的评论区,心里的热情仿佛被一桶冷水浇得了无生气。
有些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的,而是悄然酝酿在每一个“刷新后台”后失落的瞬间。
看着文章的阅读量一点点攀升,最终却停在冷清的个位数或者零星的评论区,心里的热情仿佛被一桶冷水浇得了无生气。
很多人选择关掉文档、卸载平台,认为自己不过是运气不足、才华有限,但他们并没有认真问自己——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写作?
或许你也经历过这样的瞬间:深夜挑灯码字,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个段落和句子,按照爆款诀窍修饰标题,期待某一次能突破瓶颈。
然而第二天醒来,数据寂静如常,不断拖累自己的信心和耐力。
直到有一天,你终于下定决心:不写了,反正没人看。
那么,写作就真的只是为了“有人看”吗?如果流量就是全部,那我们何必深夜与自己较劲,为那几个点赞委屈内心的渴望?
我朋友小柯曾给我讲过她停更的理由:“读的人太少,好像我的心事根本没人关心。”
但后来,她看到三年前自己写下一篇关于失恋的日记,一句“原来放手也需要勇气”被不认识的人留言收藏。
她才明白,有些话,不是写给全世界的,是写给愿意聆听的某一个人,也能是写给当时痛苦迷茫的自己。
在我们还没站稳自我表达的时候,就轻易用数据否定所有努力,其实是在错把数字当作唯一价值。
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阅读量低而放弃写作?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你是否真的允许自己的热爱被外界定义?我们这一代人太容易被“关注度”、“爆款逻辑”捆绑住手脚,总觉得没有反馈就是失败,没有点赞就是一句空话。
但真正喜欢过写作的人,其实都知道,这件事首先是自我疗愈和记录生活。
如果你将每一次发文都只理解为一场“曝光率实验”,你的创作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冷漠,逐渐把兴趣熬成任务。
你还记得第一次发文章的心情吗?也许是分享一次脆弱,也许是对生活突然的感悟。
那时候你并没有预期成千上万的读者,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看懂,同时自己能够被表达治愈。
可随着更新越来越频繁,我们不知不觉把“关注数字”当作一切判断标准,却忘了为谁记录、为啥留下这些痕迹。
我见过的优秀作者,往往都经历过漫长的“无人问津”。
有人写了几十篇文章,始终只有几个人点赞,可他们坚持着,因为每一次书写,都是在和内心对话。
他们珍视表达的机会远甚于外界回报。
有个人分享故事说:“我曾在孤独和无助的时候反复读自己的文字,发现那些情绪,只有自己才能懂得。”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坚持下来最终被看见,而更多人走着走着就遗失了真实的热忱。
真正让人放弃的,从来不是“阅读量”,而是把创作看成取悦别人的工具;而真正能走长远的,是明白写作也可以是和自己同行的方式。
当你习惯用外部数据评判自己,你就总在等待“认可”;但如果你开始认可自己的表达,哪怕只有一两个真实读者,甚至只是重温自己曾经的文字,你也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阅读量低不可怕,可怕的是拿它当成唯一标准,让自己误以为努力都是徒劳。
所有表达的力量,其实都在重复和积累里慢慢聚拢。你要相信,有些文字就是一种纪念,是时光的留声机,是自我成长的地图。
真正让你持续写下去的,是不依赖于大数据的满足感,是那一点点细腻初心,是对自己坦诚与理解的珍惜。
所以,下次你想要停更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如果没有外界的掌声,你还想不想表达你心中的故事。
你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感受、哪怕只是自己的眼泪和微笑,坚持说下去?答案,可能在那个安静的夜晚,被自己感动的片刻亮起来。
停更的人,都没有想明白,其实写作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流量,而是用文字与世界、与自己建立起真实、深刻的连接。
哪怕暂时没有人看,至少你一直都在对自己说话,而人生中最珍贵的,就是有勇气,把心思坦然写出来。
来源:粗茶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