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角,被誉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被大唐后世景仰。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角,被誉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被大唐后世景仰。
然而,这位戎马数十载,为大唐奉献一生的名将在晚年却拥兵不朝,最后落得抑郁而终的下场。之所以如此,主要归咎于中唐时期黑暗的朝局和宦官当道。
作为少数敢于和强大彪悍的安史叛军集团正面硬刚的铁血将领,在充满暗算的宫廷政治斗争中手足无措,败下阵来。
公元708年,李光弼出生于长安,虽然姓李,但却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朝廷,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节度副使。
受家庭环境熏陶,李光弼自幼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兼有谋略,少年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
746年,38岁的李光弼调任朔方兵马使,受到当时大唐名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
当然,李光弼凭借杰出的指挥才能已在边镇声名鹊起,常击败吐蕃、吐谷浑等来犯势力,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
随后的几年,李光弼官运亨通,先后任河西节度副使、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朔方节度副使等职。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
叛军一路摧枯拉朽,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横扫河北,后攻克东都洛阳,进逼长安。
而唐玄宗李隆基轻信宰相杨国忠、宦官边令诚谗言,冤杀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领,安禄山顺利夺取潼关,打下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成都。
当时,大唐最强盛的军队一个是安禄山的东北军团,另一个就是以朔方、陇右为主的西北军,封、高等三人皆是出身西北节度使。
此后,朝廷继续征调西北节度使官兵和将领对抗安史叛军。756年初,李光弼得到名帅郭子仪的举荐,领兵参与平叛。
李光弼最大的特点是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奉诏后率领五千朔方军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
此时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一面以逸待劳,守城不出,另一面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发起突袭,大败史思明。
此后几个月里,李光弼与郭子仪会师,攻占河北十余个州县,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
李光弼本想趁势攻取范阳郡,以绝其根基,但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此事遂被搁置。
756年7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李光弼被授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节度使之职。
757年初,史思明发兵十万进攻太原,企图由北道夺取灵武。而李光弼不满万人,再加上叛军占有两京,气势嚣张,恐惧弥漫在太原城内,只有李光弼在冷静分析局势,并不断为士兵打气。
他一面防御固守,另一面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双方展开激烈攻防战,一时间难解难分。
恰逢此时,叛军内部发生政变,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其余叛军惶恐不安。
李光弼趁机率敢死队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击退敌军,取得太原之战的完全胜利。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挽回了唐军的声誉,打破了对阵叛军不胜的魔咒,而李光弼也一战成名,成为肃宗最倚重的将领,加其为司空、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唐军与叛军在围绕洛阳、中原反复争夺。
759年初,唐军因宦官鱼朝恩的错误决策和胡乱指挥,在与史思明争夺邺城的战役中失败。同年七月,肃宗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759年九月,史思明复占洛阳,驻军于白马寺南,叛军势力再次嚣张,李光弼率军阻击。十月,双方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展开决战。
战斗中,李光弼依托坚固防御工事坚守不出,多次挫败叛军进攻,并以母马诱获史军战马,以铁叉船、炮石击退火攻河阳桥的叛军,同时不断离间诱降叛军将领。
最终史军主力强攻河阳北城时,李光弼亲自挥舞战旗鼓动军心,诸将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最终大败叛军。
此役,唐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展现出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重创史思明主力,保证长安地区的安全。
760年初,肃宗加授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不久叛军内部发生动乱,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朝廷命李光弼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进攻史朝义军。
此时的叛军已是穷途末路,再也无力和唐军对抗,李光弼大军先后克许州(今河南许昌)、徐州,破宋州、衢州,所有反抗势力尽皆扫清。
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立下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作为中兴第一名将,战后应位极人臣,协助天子开创新局。那么为什么和朝廷闹掰了?早在平叛过程中苦果就已埋下。
唐肃宗利用郭子仪、李光弼等朔方系将领平叛,但因为有安禄山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朔方系将领大多也为藩族,所以肃宗对他们并不信任。
759年九月,肃宗以李光弼、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
为防止节度使拥兵自重,竟不设置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
起初,唐军凭借收复两京之余威以及浩大声势,多次击败安庆绪,安庆绪被迫退守邺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唐军与叛军展开对峙。
李光弼提议应先攻打势力强大的史思明,史思明一旦被击退,攻陷邺城指日可待,因鱼朝恩反对,此事只好作罢。
一时间双方陷入消耗胶着状态。史思明趁唐军围困邺城,不断派小股敌军骚扰唐军,拖累对方。
其实节度使们看的很清楚,都希望保全自己的部队,以免在失去政治资本后遭到清算,所以个个出工不出力。史载:“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
唐军围城数月毫无进展,士兵开始懈怠。759年三月,史思明截断唐军粮道,断绝其粮食来源,唐军陷入恐慌,史思明大军迅速逼近,唐军只能勉强迎战,在安阳河北摆开阵势。
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冲击唐军,李光弼处于作战最前线,率先与其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但李光弼军队规模处于弱势,很快落入下风。
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就遭遇叛军骑兵冲击,再加上狂风突起,一时间天地晦暗,唐军士兵迅速溃败,遭到叛军残忍屠戮,各节度使损失惨重,唯有李光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
事后,鱼朝恩将罪责全部推卸给郭子仪,郭子仪被夺兵权,李光弼接替担任主帅。
后来李光弼取得河阳之战的胜利,总算为唐军挽回了局势,但鱼朝恩这个灾星再次跳出来搅局。
761年初,他“言贼可灭”唆使肃宗命李光弼收复洛阳,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依附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
只有李光弼多次上表认为,叛军兵锋尚锐,应该等待时机。但肃宗并不相信李光弼的奏疏,只是催促其出兵。
李光弼无奈之下,只能率副将仆固怀恩跟随鱼朝恩进攻洛阳。
这样的战斗可想而知其结果,仆固怀恩贪功冒进,在洛阳城北邙山遇伏大败,鱼朝恩推诿扯皮,不思良策,导致洛阳之战大败。
肃宗索性把罪过全推给了仆固怀恩,保全了李光弼。
最后叛军势屈力竭投降,但李光弼戎马生涯中的两次败仗,都与鱼朝恩的瞎指挥有关,同时他的盖世军功也引来另一权宦程元振的嫉恨。
李光弼看的很明白,鱼朝恩这样的宦官能够得势最根本的原因是皇帝对节度使将领的不信任,况且宦官掌握朝廷禁军,羽翼遍布朝堂。
李光弼虽然驰骋疆场,但一旦入朝就是虎落平阳,龙游浅水,有再强的实力也只能任人宰割。
虽然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但他对朝局也是失望透顶,在这样的昏君和宦官手下必须给自己留条后路。
如果说朝廷用宦官牵制武将只是引起李光弼的忌惮。那么来瑱被杀才让李光弼明白了兔死狗烹的道理。
与李光弼的背景类似,来瑱也出自军人权贵世家,曾屡次打败安史叛军,在收复两京战役中立下大功,人称“来嚼铁”,任淮南西道节度使。
后来也是遭到唐肃宗猜忌,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来瑱主动入朝请罪,代总对他还算优待,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但仅仅四个月,来瑱就被程元振诬陷“言语不恭,大不敬”,诬陷的原因很简单,来瑱在地方时,程元振曾经请求和嘱托他办事,来瑱没有答应,所以引来其憎恨。
763年初,程元振再次指使属下诬陷来瑱与叛军合谋。唐代宗盛怒之下下诏免除来瑱的官职和爵位,贬其为播州县尉,结果来瑱在途中就被代宗赐死。
来瑱被杀在朝廷和地方引起很大政治影响,一方面揭示了宦官当权祸乱朝纲的糟糕现实,另一方面也让地方节度使们对朝廷彻底失望。
谁都害怕被收走兵权会面临来瑱一样的下场,干脆拥兵自重,不再朝觐长安,这也为日后藩镇割据局面埋下伏笔。
在平叛中立下首功的李光弼“与程元振不协”,又得罪过鱼朝恩,得知来瑱被杀后,愈加恐慌,索性留驻徐州。
不过李光弼不想找麻烦,麻烦却偏偏找向他。763年初,也就是来瑱被杀的同时,平叛第三功臣,实力仅次于李光弼、郭子仪的仆固怀恩被逼跳反,联合吐蕃攻入关中,占领长安。
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急诏李光弼奔赴勤王。因为仆固怀恩是李光弼的老部下,也只有李光弼能制服他。
但李光弼害怕程元振,一直拖延未去。朝廷多次派使者慰问远在河内的李光弼母亲李氏,名义上是宽慰李光弼之心,实则借机敲打。
因为李光弼是个大孝子,把其母控制起来确保李光弼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吐蕃被郭子仪击退,仆固怀恩被灭族。
代宗回到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其举动。李光弼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驻守徐州,收取江淮租赋以自用。
764年初,代宗命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送回长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进,再次上演宽慰其心,实为威胁的戏码。
之所以让郭子仪接其母也是在变相敲打李光弼以示制约。
起初,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后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与朝廷决裂,导致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有不轨想法,李光弼因而忧惧。
在政治暗算和亲人安危的双重压力下,李光弼忧郁成疾,病重前派衙将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表明自己无叛唐想法。
764年八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临终前,他把所有赏赐分赏部下,长叹:
“我戎马一生,不能尽孝。母亲在京,不能相见。我就是个不孝之子!”
至此中唐一代名将枭雄以极其悲愤愧恨的方式离开世界。对于李光弼的治丧,代宗倒是给足了面子,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不久后,他的灵柩被送回长安,代宗派鱼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宅邸吊恤。虽然李光弼在死后得以配享殊荣,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大唐从此陷入衰落。
来源:小瑀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