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称呼有哪些?“朕”“孤”“寡人”是什么意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6:38 2

摘要:关于帝王称谓,有自称、他称、敬称,大体有:朕、孤、寡人、予一人、吾、我、俺、不谷、大家、官家、予小子,今上、足下、至尊、圣人、圣皇、圣上、皇上、老爷、万岁爷、天家、天可汗、大汗、国家、天王等等。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多达百余种。

关于帝王称谓,有自称、他称、敬称,大体有:朕、孤、寡人、予一人、吾、我、俺、不谷、大家、官家、予小子,今上、足下、至尊、圣人、圣皇、圣上、皇上、老爷、万岁爷、天家、天可汗、大汗、国家、天王等等。

一、古代帝王自称

中国古代皇帝、诸侯王,似乎都喜欢“称孤道寡”,这是一种自我的谦称。常见的自称有:寡人、朕、孤、不谷、孤家等。这些称呼都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但意义却各不相同。

1.不谷

不榖,又作不毂,今人简化为不谷,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意思是不善、不美,本为周天子自我谦称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

不榖,本意是不结果实。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和孤、寡意思相近。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谦、自警。

《道德经》云:“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意思是: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吕氏春秋》云:“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意思是:如果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后代如有圣人,将会以此责难我。)

2.寡人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如,《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意思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上天只会把权力交给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会失去尊贵权位。身为最高统治者,说自己“寡德不足”,是对自己的提醒和鞭策。

春秋时期,各诸侯皆自称“寡人”,楚王自称“不谷”,较弱的诸侯自称“孤”。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虽自僭称王,但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秦末项羽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王,多自称寡人。自唐以后,自称“寡人”者更少了。

需要强调的是,“寡人”一词并非帝王专属的自称,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比如名士王衍就自称“寡人”。据《世说新语》载:“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另外,诸侯夫人也有自称为“寡人”的现象,但不是主流。如《诗·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自称。

3.孤

孤,即单独的意思,跟寡人相近,多与寡人合称“孤家寡人”。孤,意即孤立无助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君王的自称。

《礼记·玉藻》云:“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诸侯中,势力、兵力较弱小的诸侯往往自称“孤”,是诸侯在遭遇危机丧败后的自我贬称。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一些割据势力的首领,也自称为“孤”。如,袁术、曹操、孙权、刘备习惯称自己为“孤”。汉以后较少见。到清朝后,“孤”这个词已经不在皇室中使用了。

4.朕

古代第一部综合性辞书《尔雅·释诂》,对“朕”的解释:“朕,身也。”

在先秦时期,“朕”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是个普通的称呼,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人人皆可自称“朕”。如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我父亲名为伯庸)。

自从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特颁诏令:“天子自称曰朕。”“朕”这个词,就成了最高统治者自称的专属称谓,其他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皇帝”也成了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谓。

“朕”是自我谦称,用的是其引申义,其本义是小船的裂缝。

如今人们使用的“朕”字,是简化字。实际上,原本的“朕”字,由“舟”和“灷”(zhuan)组成。“舟”本意指小船,“灷”本意指火种。

小舟和火种合在一起,指小船的裂缝。《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

由“小船的裂缝”,引申为征兆、迹象。“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寓意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预示出一丝裂缝,也要时刻独省其身。

同时,皇帝自称“朕”后,臣子又给其赋予了神秘神圣的色彩,进一步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如《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5.予一人

根据甲骨卜辞,商代的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一人”、“余一人”或“予一人”,一直延续到周代。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帝王的自称。

商周两代,“予一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自称是很常见的。除了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在一些典籍中也可找到零星记载,如《国语·周语》中记载:“《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尚书·汤誓》记载:“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

在先王死后,帝王在服丧期间自称“予小子”。

6.小童

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小童”。如《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冲人”,是一种谦称。

二、对帝王的尊称或别称

对于皇帝的称谓,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卷四《君》中记载:

“君,《尚书》称辟,称元后,称皇帝;《诗经》称天子;《礼记》称后王;《战国策》称陛下;《史记》称上,称巨公;《汉书》称朝廷,称天辟,称至尊,称圣上,称县官;《后汉书》称上帝,称天公,《独断》称天家,称大家,称官家;《三国志》称明上;魏晋南北朝称官,称殿下;《后魏》称皇上,《左传箴》称君天;《北史》称大尊,唐朝时,宫中称宅家,《唐语林》称崖公。”

对于帝王的称呼,多达百余种,大体有:

皇王、皇祖、皇辟、主、主上、主公、主君、君、君王、人主、君人、先帝、先君、先后、先正、先皇、先主、先公、先圣王、大家、大王、大君、大皇、大庭、大行、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上、今上、上皇、王、足下、万岁、陛下、国王、国主、帝、帝王、后王、素王、世主、少主、社稷主、元后、社君、元首、元君、嗣皇、嗣君、嗣圣、嗣王、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万乘、乘舆、皇舆、真主、真人、天子、天王、天颜、所天、皇考、太上、可汗、单于、人牧、九重、明上、后主、县官、官家、至尊、六龙、飞龙、九五之尊、衮职、人主、天家、宅家、大家……

三、古代帝王称呼演变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称“皇”,或称“帝”,比如尧帝、舜帝、禹帝,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秦王、赵王等等。

那时,帝王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后”或“元后”。在《说文解字》中对“后”解释为:“象人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相传夏朝的帝王就称“后”。《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夏禹传位于儿子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尔雅》:“君,后也。”也就是说,“后”曾是帝王的一个称谓,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帝王配偶的称谓。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后,创造了“皇帝”一词。此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沿袭称“皇帝”,皇帝自称“朕”也随之被沿袭,直至中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而终止。

对于古代帝王的称呼,除了“陛下”“万岁”“圣上”等常见的之外,比较常用的还有:“王”、“天子”、“君”、“主”等等。

(一)王

“王”可以说是古代帝王最早的专用称谓。商代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到春秋时,楚国、吴国、越国的君主都相继僭越称王,周朝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称“天王”以别之。《独断》记载:“天王,诸夏之称,天下之所归往,故称天王。”天王即天下之人所顺从的首领。

到战国时,诸侯各国都相继称王。而诸侯的雄者、霸主就选用威临于王之上的称号,此时出现了“帝”,“王”相对就降了一级。《国语》:“荒服者王”。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并立,一些人获得权位一般要先称王,再称天王,最后才称帝。此时,帝高于天王,天王高于王。后赵的君主石勒就曾在晋元帝大兴二年称赵王,到了晋成帝时称赵天王,之后才称帝。

(二)天子

天子是古代帝王常见的称谓。《礼记·曲礼》记载:“君天下曰天子。”君临天下者只有帝王一人,被称为天子。《尚书·洪范》记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天子,顾名思义即上天的儿子,既为上天之子,又是天下人之父,因周人称父为公,故天子又称“钜公”或“巨公”。《史记·封禅书》记载:“吾欲见巨公。”

(三)君

“君”在古代,是贵族广泛群体的称谓,帝王也多称君。《仪礼》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在较早时期,君就作为帝王的称谓,如《尚书·大禹》记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与“君”相搭配,称呼帝王的词语也很多,如“君王”“君上”“君子”“人君”“君父”等。

“君王”,先秦《左传》:“宣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唐朝白居易《长恨歌》:“从此君王不早朝。”

“君上”,在历史上一直使用,先秦《荀子》:“君上为尊,不诚则卑。”宋代《唐语林》:“上都者,君上所居。”

“君子”,是士族广泛的称呼,也作帝王之称。《秦风》:“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注:“欲见国君着,必先令寺人传告之。”

“君人”或“人君”。《战国策》:“臣闻古之君人。”《礼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大君”或“君父”。《易》:“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曹植《求自试表》:“言不贼遗于君父。”

(四)主

先秦时,“主”已用于帝王的称谓。《管子》:“君法则主位安,臣法则货赂止。”《韩非子》:“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与“主”搭配,作为帝王称谓的相关词语有“主君”“主公”“人主”“国主”等。

“主君”或“君主”。《史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白居易《不能忘情吟》:“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主公”,三国时期,经常见到。《三国志》:“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主上”,《资治通鉴》:“主上欲灭高丽,必先诛百济。”

“人主”,《后汉书》:“肇命人主”李贤注:“人主,人君也。世主”。《三国演义》:“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应假之权宠。”

“国主”,《三国志》:“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

(五)县官

对于帝王的称呼,有一个词比较独特,那就是“县官”。西汉时常用来称朝廷或皇帝。

《汉书·杨恽传》:恽兄子安平侯谭为典属国,谓恽曰:“西河太守建平杜侯前以罪过出,今征为御史大夫。侯罪薄,又有功,且复用。”恽曰:“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

杨恽说的意思是:“立功有什么用呢?皇上不值得我为他尽力。”

四、古代帝王死后称呼

对于古代帝王称谓,还有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但庙号和谥号都是死后才有的。

庙号起源于殷商。商朝重祭祀,建宗庙祭奠先王,“天子七庙”,七代过后,庙宇太多,就毁去较早祖先的庙,将其迁入太庙,保持一个稳定的总数,这个制度称之为“祧庙”。而有丰功伟绩的帝王会上庙号,示意尊崇,永不毁坏其宗庙,曰“百世不祧之庙”。

庙号最初只有“太、高、中、世”四个等级。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世代祭祀曰“世”,然后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加上“祖”或“宗”的称号。

“祖”一般为开创之功,如汉太祖刘邦、 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有立下不世之功的帝王,如汉世祖刘秀、明成祖朱棣、北魏高祖元宏。

“宗”一般为立德之功,如汉武帝刘彻庙号为“世宗”、李世民庙号为“太宗”、雍正帝胤禛庙号为“世宗”、乾隆帝弘历庙号为“高宗”。

谥号始于西周前期,周公旦著书《谥法》,用来对王侯将相的一生做一个评价。后来成为帝王死后评价性的称号。

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仁慈短折曰怀……

从唐代起,皇帝在生前,受封尊号,都是尊崇褒美之词,而且可以上好几次。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仁圣文武圣德皇帝”。也有死后上尊号的,如唐高祖死后,到天宝十三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以前对去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后世也往往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登基,或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改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如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第二年为洪熙元年。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