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在国际市场吸引了大批海外用户,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文化。一方面,一些互联网龙头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海外内容推荐,畅通触达用户的通道,缩短文化产品分发链路,扩大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以网游、网文、网剧为代表
转自:光明日报
【财经论语】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出海,通过构建视觉奇观的全球化表达,拓宽了中国文化触及全球用户的交流渠道,引发跨文化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国文化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在国际市场吸引了大批海外用户,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文化。一方面,一些互联网龙头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海外内容推荐,畅通触达用户的通道,缩短文化产品分发链路,扩大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以网游、网文、网剧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整合传统文化和视觉特效,创新文化表达模式,借助精准推送与智能翻译,搭建起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数字桥梁。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具有数智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3700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随着文化产业出海生态逐渐成形,产业链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上游内容创作要加强对海外受众文化偏好的系统性研究,中游贸易营销要提供国际物流、跨境支付等配套服务,下游要强化衍生品开发、线下体验等变现环节,实现全生命周期运营。首先,制定差异化出海战略,统筹区域产业链布局,以“内容+平台”协同输出海外市场,以技术驱动型产品主攻高附加值市场。其次,运用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全产业链完善,在税收优惠、版权保护、翻译资助等政策支持力度日渐加大的同时,引导企业深入了解当地用户需求,培育本土化运营团队,支持网文、国漫、短剧等新兴文化形式走向海外。最后,建立国家级文化出海数据库,动态分析目标国家受众画像与政策风险,以便及时调整文化产品设计、生产、传播策略,为数字文化企业全球化布局和全方位出海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国数字媒体平台亟须实现全球化运营,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异化内容策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以有效解决多语言环境下的信息传递问题,改善现有平台的本地化运营,增强平台国际化推广能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本土化推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交网络实现快速传播,与国外文化企业合作分发内容,借助其渠道优势扩大影响力,增强用户长期黏性。
在数字文化产品努力出海的同时,工艺品、文创衍生品、非遗产品等实体文创却受限于融合不足、叙事欠缺等弊端,亟待通过“制造+文化+科技”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首先,鼓励制造业企业与国内头部文化企业合作,开发家居、服饰、数码配件等具有国际审美的衍生品,同时通过数字化设计并重构传统工艺,对非遗工艺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文创产品个性化生产。其次,搭建数字化出海基础设施,设立跨境电商文创专区,提供语言翻译、跨境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搭建线上文化展馆,探索“文化产品+电商”出海新模式。最后,强化品牌叙事与本土化运营,通过数字方式将“中国故事”嵌入实体产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文创”的升级,推动实体文化产品成为出海新名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文化产业出海在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后仍需厚积薄发,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升级路径,助力文化产业实现从“出海”到“登陆”的质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