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我们这一代,月饼则越来越“多样化”。冰皮、流心、芝士、巧克力……各种创意口味层出不穷。月饼是节日的仪式感,是朋友圈里的“秀场”——我们尝到的不只是月饼的甜,更是生活丰富之后的选择与表达。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每到中秋佳节,月饼总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可细细想来,不同年代的人,对月饼的记忆却各不相同。正如有人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月饼。”
在父辈眼里,月饼是稀罕物。那时候中秋能分到一块月饼,孩子们会开心好几天。简单的五仁、豆沙,却是时代赋予的珍贵,也是人们最真切的节日记忆。
到了我们这一代,月饼则越来越“多样化”。冰皮、流心、芝士、巧克力……各种创意口味层出不穷。月饼是节日的仪式感,是朋友圈里的“秀场”——我们尝到的不只是月饼的甜,更是生活丰富之后的选择与表达。
而在年轻人那里,月饼不只是“吃”的东西。有人把它做成创意手工,有人把包装设计成“艺术品”——月饼在他们眼里,是文化的传递,是情感的符号。
近日记者走访沈阳市场看到,无论老字号抑或新零售,传统文化都被巧妙“包”入月饼。在老味道和新潮流的碰撞中,月饼成了创意手工,成了艺术包装,成了高校学子寄托归属感的“东大味道”,成了演唱会歌迷带回家的城市记忆……从一种节日食品,悄悄变成情感的载体,就像一枚温柔的文化密码,在世代之间默默传递。
变了吗?但又好像没变。每到这时节,总有人不辞路远,只为那一口记忆中的味道匆匆赶来——老一辈尝的是“稀缺里的甜”,我们尝的是“多样里的选”,年轻人尝的是“社交里的暖”,但底色都是一样的——对家的念想,对团圆的盼头。
超市里无糖杂粮月饼卖得俏,小巧玲珑的独立包装成了新宠,连礼盒都轻简得刚好装下一份心意。这是健康意识,是消费理性,可我觉得这更像是我们在物质丰裕之后,终于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意——不铺张、不浮夸,只要真诚分享。
或许正因为世界变化快,我们才更需要这些看似不变的仪式。就像天上那轮月亮,阴晴圆缺从未更改,映照的却是千人千面的悲欢。月饼也是如此,圆的形状没变,象征团圆的寓意没变,变的只是每一代人赋予它的故事与心情。所有的月饼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夜晚,同一片月光,而我们所期许的,从来不过是借着一枚圆圆的,轻轻地说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