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从巴西传来噩耗: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国际知名景观学者俞孔坚,在巴西南马托格罗塞州潘塔纳尔地区的小型飞机坠毁事故中不幸罹难,享年62岁。机上同行三人——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从巴西传来噩耗: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国际知名景观学者俞孔坚,在巴西南马托格罗塞州潘塔纳尔地区的小型飞机坠毁事故中不幸罹难,享年62岁。机上同行三人——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亦全部遇难。目前,巴西国家民航局已启动事故调查,初步信息显示失事飞机为一架1958年制造的单引擎Cessna 175,尽管适航证有效,但机龄老化及热带高湿环境可能带来的部件腐蚀问题,成为调查焦点之一。
一、事发经过:为纪录片取景途中遭遇空难
当地时间9月23日傍晚,俞孔坚教授结束在2025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的主题演讲后,受邀前往世界最大湿地——潘塔纳尔,为其最新纪录片《海绵星球》拍摄生态景观素材。该纪录片旨在向全球公众展示"海绵城市"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修复中的实践案例。飞机于18时12分自阿基道阿纳市简易机场起飞,计划低空飞行约40分钟后返航,却在起飞18分钟后失联。救援人员连夜搜寻,于当晚22时35分发现飞机残骸,确认无人生还。
二、学界巨擘:中国"海绵城市"之父
俞孔坚1963年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长期担任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负责人。他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通过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雨水,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与热岛效应,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战略并在全国30多个试点城市推广。其代表作品包括天津桥园、上海后滩公园、三亚红树林修复工程等,被誉为"给城市安装生态肾"的先行者。
国际奖项方面,俞孔坚于2020年获世界景观学界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评审委员会称其"将生态智慧与美学语言注入快速城市化进程,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景观设计"。此外,他还曾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年度大奖、世界建筑节(WAF)年度景观奖等十余项国际殊荣。
三、国际悼念:从波士顿到里约的集体哀思
消息传出后,全球建筑与景观学界陷入悲痛。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莎拉·怀廷在悼文中写道:"俞孔坚是一位将学术理想转化为地球生态修复行动的巨人,他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城市守护者。"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现任主席布鲁诺·马奎斯表示,将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世界大会上设立"俞孔坚生态纪念讲堂",以延续其"用自然解决城市问题"的学术遗产。巴西城市规划协会、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亦联合发起"潘塔纳尔生态基金",用于湿地保护及事故后续调查,名称暂定为"Kongjian's Eyes",寓意继续以俞教授的生态视角守望地球。
在国内,北京大学连夜下半旗志哀,校方公告称:"俞孔坚教授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理想种进世界泥土里,他的精神将伴随北大未名湖水与潘塔纳尔湿地,生生不息。"众多学生、同行自发前往北大红四楼、北京后滩公园等地献花,现场卡片上写着"让每一座城市都能自由呼吸"。
四、未竟之愿:《海绵星球》与全球生态教育
《海绵星球》原定于2026年世界环境日发布,俞孔坚曾在内部路演中提到,希望用通俗镜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地球本身即是一座巨大的海绵,人类只是其孔隙中的旅人。"摄制团队表示,将整理其生前留下的访谈、手稿与航拍脚本,继续完成纪录片制作,并在片尾加入此次事故的纪念章节,以"未完成"呈现一位生态学者对自然的终极奔赴。
与此同时,俞孔坚团队负责的"长江生态海绵走廊""黄河堤下低堰滞洪"等多个在研项目进入阶段性收尾。北大校方透露,学院已成立"俞孔坚基金",用于资助青年学者赴发展中国家开展基于自然的城市解决方案研究,延续其"用脚底板做学问"的田野精神。
五、尾声:让城市成为生态,而非战场
过去二十多年,俞孔坚以"反规划"理论告诫高速扩张的城市:先留足生态用地,再谈开发建设。如今,他的生命在地球另一端最辽阔的湿地划下句点,也仿佛用一种极致的方式提醒世人——尊重自然,才能被自然容纳。
正如他在《回到土地》一书结尾所写:"如果城市必须扩张,那就让它像水一样渗透;如果文明终将留下痕迹,那就让它成为地球新生的孔隙。"今天,我们悼念的不只是一位学者,更是一种试图弥合人与土地裂缝的信仰。愿逝者安息,愿"海绵"继续吸纳雨水、记忆与未来,也愿每一个被城市包围的人,重新学会在泥土中呼吸。
来源: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