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后台全是问可控核聚变的,不少朋友说这领域是“下一个万亿赛道”,但对着一堆公司名单犯迷糊,不知道哪家是真有料、哪家在蹭热度。今天咱就把4家最受关注的企业拎出来,从技术、资金、资源三个硬指标扒清楚它们的优劣势,不管是想了解行业还是做参考,都能看个明明白白。
最近后台全是问可控核聚变的,不少朋友说这领域是“下一个万亿赛道”,但对着一堆公司名单犯迷糊,不知道哪家是真有料、哪家在蹭热度。今天咱就把4家最受关注的企业拎出来,从技术、资金、资源三个硬指标扒清楚它们的优劣势,不管是想了解行业还是做参考,都能看个明明白白。
先给大家交个。2024年它的核聚变设备订单已经突破15亿元,比2023年翻了3倍,客户包括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新奥股份,甚至还有欧洲核聚变项目ITER的供应商。而且它的业务很“稳”,就算核聚变商用晚几年,它还能靠传统的核电设备、冶金设备赚钱,2024年传统装备业务营收120亿元,现金流很健康,不用靠融资烧钱。
但问题也在这里:“天花板低”。它本质是“设备供应商”,不是“技术主导者”,赚的是制造的钱,不是核心技术的钱。核聚变设备订单占它总营收的比例还不到13%,就算未来订单翻10倍,也成不了主营业务。而且它的技术壁垒是“制造工艺”,不是“核心理论”,一旦国外设备企业进来竞争,或者国内其他重工企业跟上,它的优势很容易被稀释。2025年上半年就有消息说,中国一重已经开始研发同类磁体设备,国机重装的“独家优势”可能维持不了多久。
四、中科曙光:算力里的“赋能者”,门槛高但依赖下游
中科曙光是这4家里最“特别”的,它不造装置、不搞设备,专门给核聚变研究“送算力”。核聚变里的等离子体模拟、反应参数优化,全靠超级计算机算,而中科曙光是国内超算领域的龙头,这就踩中了痛点。
它的核心优势是“算力垄断”,国内目前用于核聚变模拟的超算,有60%是中科曙光提供的,包括中科院的“神威·太湖之光”部分节点,也是它运维的。2024年它和中国核聚变研究中心签了“智能聚变算力服务协议”,三年服务费就有4.2亿元,而且这钱是“旱涝保收”——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研究机构都得买算力。更关键的是它的技术门槛高,核聚变模拟需要“亿级并行计算”,普通超算根本扛不住,中科曙光的“硅立方2.0”超算,算力达到10的18次方 FLOPS,刚好能满足需求,短期内很难有竞争对手。
但它的命门也很明显:完全依赖下游进度。如果核聚变研究陷入停滞,没人买算力了,它这部分业务就没了。2025年上半年,因为国内几家研究机构调整实验节奏,中科曙光的聚变算力收入同比降了8%,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它的业务太“轻”,只是提供算力服务,没法参与核聚变核心技术的分成,未来就算商用落地,它能拿到的利润也只是“服务费”,比中国广核、新奥股份的想象空间小太多。
行业现状:全球都在抢,但商用还远
扒完4家公司,再给大家补点行业干货,帮大家看得更透。
先看全球进度,目前跑得最快的是美国的Helion Energy,2025年5月宣布“2028年建首座商用聚变堆”,但它的技术路线是“惯性约束”,和国内主流的“磁约束”不一样,能不能成还得打个问号。欧洲的ITER项目更慢,2025年才刚完成超导磁体安装,预计2035年才能第一次点火。这么看,国内的进度其实不算落后,尤其是新奥股份的球形托卡马克,在民企里已经算全球前列了。
再看政策和资金,2025年国家发改委刚批了“核聚变技术创新专项”,首批资金20亿元已经到位,重点扶持托卡马克和球形托卡马克路线,这对中国广核、新奥股份是直接利好。资本层面也很热闹,2024年国内核聚变领域融资超50亿元,其中新奥股份一家就拿了20亿,说明资本更看好有实际装置的企业。
但必须提醒大家,这行业风险极大。业内有个共识:核聚变商用最早也要2040年,晚则到2050年,现在进去就是“长期抗战”。而且技术路线随时可能“变天”,比如现在突然冒出个“惯性约束”突破,那托卡马克路线的企业就白烧钱了。
最后说句实在话:不同需求,怎么看这4家?
如果是想了解行业趋势,重点盯中国广核和新奥股份,这两家分别代表了“国家队稳扎稳打”和“民企激进突破”,它们的进展基本能反映国内核聚变的真实水平。
如果是想找“风险相对小”的方向,国机重装和中科曙光更合适,一个是卖设备、一个是卖算力,就算核聚变商用晚,它们也能靠其他业务活下来,不会“全军覆没”。
但不管看哪家,都得记着一句话:可控核聚变现在还是“技术故事”,不是“盈利故事”。哪怕是进度最快的新奥股份,2027年的目标也只是“供热示范”,离赚钱还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千万别抱着“短期赚快钱”的心态来,真想关注,就把周期拉长到5-10年,盯着“关键节点”——比如谁先实现“1亿度1000秒约束”“示范堆并网发电”,这些才是真正的“信号弹”。
今天就聊到这,后面这几家有新的进展,我再给大家扒。觉得有用的可以点个收藏,回头想起来还能翻着看。
来源:神牛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