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毛选》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些思维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部门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帮助教育工作者破除实践中的困惑,找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大家都知道《毛选》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些思维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部门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帮助教育工作者破除实践中的困惑,找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遵循。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盲目改革、照抄照搬外来模式或固守传统经验,都会偏离教育的本质。部分学校曾不顾自身师资水平与学生基础,强行推行所谓“先进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下滑;也有地方教育部门因循守旧,沿用 decades 前的评价标准衡量当下教育成果,忽视了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师而言,需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家庭背景与个性差异设计教学方案;学校管理者在规划课程体系、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量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资源禀赋;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则需兼顾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避免“一刀切”式的指令,让教育决策真正扎根于实际土壤。
抓主要矛盾与深入调查研究,是提升教育教学决策科学性的关键。教育教学是复杂系统,面临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若不分主次盲目发力,只会事倍功半。例如,部分学校在推进“双减”政策时,未能抓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提升课堂效率”这一主要矛盾,反而简单减少课程时长,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而深入调查研究是找准主要矛盾的前提,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前,需深入城乡学校、家庭一线,了解师生与家长的真实诉求;学校管理者在调整教学安排时,要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掌握教学痛点;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前,需调研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学习兴趣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唯有基于一线实情的决策,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保持探索与创新的勇气。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理论都适用于每一所学校、每一类学生。有些学校盲目套用国外教育理论,却未考虑本土教育生态,最终沦为“面子工程”;有些教师依赖现成的教学模板,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调整,导致教学效果停滞不前。教师应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新方法,通过课堂实践检验其有效性,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学校管理者可在部分班级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教育行政部门也应鼓励区域内的教育创新实践,为学校提供试错空间,让教育改革在实践中稳步推进,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
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立足长远,是教育管理者破除思想僵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具有长期性与滞后性,不能用短期功利思维衡量其价值,更不能刻舟求剑、固守旧模式。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需不断更新,若教育管理者仍以“分数至上”的固化思维推进工作,便会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管理者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规划时,需预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避免短视化的政策导向,让教育真正成为引领未来的事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教育工作坚守初心的必然选择。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时,需广泛听取师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意见,避免闭门造车;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与学生的成长诉求,让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核心目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声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唯有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与认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毛选》思维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指导实践的活的灵魂。当代教育工作者唯有将这些思维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勇于实践、着眼长远、服务群众,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找准方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来源:大明哥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