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2025年刚刚拉开序幕,北京又搞了一个大动作。身为全国教育界风向标,首都每次出新政,总有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先锋气质。这回,他们动手的不只是老师的上下班时间,还盯上了大家最爱的电子屏幕。过去几年,教师们课前“砸锅卖铁”做PPT,掏心挖肺找图片,把自己变
谁能想到,2025年刚刚拉开序幕,北京又搞了一个大动作。身为全国教育界风向标,首都每次出新政,总有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先锋气质。这回,他们动手的不只是老师的上下班时间,还盯上了大家最爱的电子屏幕。过去几年,教师们课前“砸锅卖铁”做PPT,掏心挖肺找图片,把自己变成了素材创作工厂。学生呢?可以说“鸭力山大”,毕竟学习不是刷短视频,眼睛哪经得住这折腾。
北京新规定上线,电子屏幕教学总课时占比不得超过三成。具体到教室里,就是每节课只能让屏幕“露脸”十来分钟。不少老师直呼压力山小——以后板书多了,不用天天“斗图”熬夜改课件,连PPT动画也省了。学生家长倒是喜大普奔,“孩子的眼睛终于不用再像监视器一样死盯屏幕,课堂整洁,笔记亮眼。”
不过不要以为这是给老师送福利,板书多起来就得练粉笔字,黑板擦常备,再也不能拿PPT遮丑。教师们当然很快反应过来:以前是班班有网班班有课,现在又要班班有字班班有灰。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波改革推动下,“书法进课堂”也成了新鲜事。专业老师走马上任,学生不只要算得准,还得写得漂亮——能文能武,一举两得。
至于那些喜欢科技教学的老师,这下必须收敛一点。电子设施再好,终究代替不了一行行板书带来的仪式感。教学效率高了,可材料准备工夫少了不少。有人调侃,北京老师们要变身“白衣粉笔侠”,和科技保持适度距离。
职业教育的本质没变——教书育人,大道理人人会说。可真把“弹性上下班”落到实地,压力不见得全减轻,毕竟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天马行空。老师们既要做“板书大师”,又要偶尔插花式点评,还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演主播还刺激。
新政未必让所有老师都在朋友圈狂欢,也难保全国教师马上照搬。北京试水到底能激起几级浪,到底是板书的归来,还是电子屏幕的“体面告别”?这一切还得时间来证明。“屏幕有害但也不能完全扔掉,粉笔虽然‘土’但也未必万能。”
只想问:“老师的粉笔还能撑几年,电子屏幕后会不会又悄悄回来?”信不信由你,板书和屏幕,还会继续“争宠”。
来源:第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