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侵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冲天火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的烧杀抢掠,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国耻都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侵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冲天火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的烧杀抢掠,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国耻都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里。
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在所有这些侵略者中,日本是最遭我们中国人记恨的。一位德国学者甚至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集体记忆如此不同?
时间跨度是理解这一问题的第一把钥匙。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1894年甲午战争持续到1945年战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全面侵华,远超其他列强的短期军事行动。
西方列强的侵略多出于经济掠夺。英国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为的是白银回流;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索要的是赔款与通商特权。这些国家“抢完钱就走”。
但日本推行“三光政策”、建立731部队、强征慰安妇,其目的是系统性消灭民族认同,将中国变为殖民地。
伤亡数字触目惊心。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用枪击、砍头、活埋等手段杀害超过30万平民,全市发生两万余起强奸事件。整个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日本本土人口总数。
一位西方学者点破关键:“强盗抢完钱就走,邻居却要霸占你的房子,还要让你的孩子喊他爹。”日本侵略的终极目的不是掠夺资源,而是彻底吞并中国。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行为根本不能用人来形容,“日本鬼子”这称号一点都没叫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的暴行就已经超越了战争范畴。
第16师团的士兵进行“百人斩比赛”,把砍杀中国人当作竞技游戏;医疗部队拿活人做冻伤实验和细菌培养;长江边每天有数千人被机枪扫射,尸体堵塞河道。这种暴行不是个别士兵的失控行为,而是有系统的国家犯罪。
历史学者分析:当时的日本军队形成了一种接近病态的效忠机制。军官朝香宫鸠彦王下达“处理俘虏”命令后,士兵争相执行以表忠诚。陆军内部等级森严,新兵长期受虐,进入南京后集体释放扭曲心理。
更令人发指的是文化灭绝。日军刻意焚烧商务印书馆图书馆,毁掉数十万册典籍;在东北推行日语教育,说中国话的儿童遭殴打;强征文物运往日本。这种摧毁文明根基的行为,比掠夺财物更为致命。
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突然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这一跪震惊世界,此后德国持续追查纳粹罪犯,到1950年已审理96万宗案件,近两万人被终身禁止担任公职。
而日本政界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从20世纪50年代起,右翼势力就推动教科书修改:90年代删去慰安妇内容,“南京事件”取代“南京大屠杀”表述。首相和官员连年参拜靖国神厕,那里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
德国哲学家雅斯佩斯在《罪责问题》中强调:战争罪责是民族灵魂存亡问题。而日本部分学者至今仍声称侵华是“解放亚洲”,这种历史观使和解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
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鉴真经历五次失败后,终于抵达日本。他带去佛经、医药和建筑技术,奈良唐招提寺至今见证着这段文化传承。日本和服形制仿自汉服,茶道源自陆羽《茶经》,连京都城市规划都模仿长安城布局。
可以说,中国是有恩于日本的,但这种师生关系让日本的侵略更具背叛意味。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日本首次尝试经朝鲜半岛入侵唐朝,被唐军水师击溃。1592年丰臣秀吉再度侵朝,明朝援军苦战七年将其击退。明治维新后第三次扩张,终酿成14年侵华战争。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过,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在有没有“仁”。日本只有无条件效忠一法,故而很少有自下而上的反抗,农民起义这样的事情在日本鲜有发生。
而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传统儒家的意识形态,在面对不仁的统治者的暴力压迫时,会选择揭竿而起,有明确的道德准则。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两国在面对历史罪责时采取了不同态度。
日本社会强调礼貌、秩序与集体主义。而日本部分群体存在“慕强心理”,将自身发展差距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中国崛起),同时通过贬低他国缓解自身焦虑。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恕道”,但日本侵略的极端残忍性,以及其战后缺乏真诚反思的态度,越过了人类文明的底线。这不再是普通的历史恩怨,而是文明与反人类的对立。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万人坑遗址的累累白骨前,镌刻着拉贝日记的片段:“暴行超出人类理解极限”。这不是仇恨教育,而是文明底线教育,当30万平民被系统性地剥夺尊严与生命,任何民族都不该遗忘。
今天,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常见到这样的留言:“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这句话折射出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心态。
那道伤疤永远在那里。它提醒我们:有些错误可以原谅,但有些真相必须守护。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文明的火炬,不在谎言中熄灭。
参考文献:《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菊与刀》《罪责问题》备注:本文章图片均出自网络,侵删!
来源:安心故事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