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作总结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席。
城市之变,又迎来新机遇。
9月18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作总结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席。
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定位,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勾勒出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功能完善到价值重构的转型蓝图。
在本次会议上,山东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将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放在首位,其中特别强调,增强济青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
面对新要求、新任务,青岛,正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来回答这道必答题。
01 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让人民宜居安居,始终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1958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提高到35平方米——透过数据,能看出青岛城镇居民人居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
聚焦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去年青岛启动建设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共计3613套房源,项目均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如今已全面主体封顶。
除了居住面积的提升,青岛人的房子也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十四五”以来,青岛上千个老旧小区实现“二次生长”,更换上下水管道、加装电梯,社区里建起老年食堂……
在“完整社区”理念的指引下,青岛的老旧小区从传统的“单一”社区向更加完善的“完整”社区转型。
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中心利用暑假开展非遗传统活动。
人们希望能住上好房子,也希望房子外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青岛正努力满足人们对美丽环境的需求。近三年时间,青岛完成70个山头公园的整治,建设口袋公园302个、绿道336公里、林荫廊道145条、立体绿化322处。
如今,近千个公园散落在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里,成为千万市民亲近自然、共享美好的生态会客厅。
02 更加完善的城市功能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
在这一大背景下,青岛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在首要位置——
辽阳路快速路、重庆高架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东岸城区“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体系初步构建成型,胶州湾二隧、双山隧道等重点项目在全力建设中;
自2015年第一条线路开通至今,青岛地铁每年都有新线开通。目前青岛地铁运营线路增至8条,运营里程增加至352公里。“轨道上的青岛”提速疾行,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动能。
未来,青岛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还将进一步完善。在今年发布的青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到2035年,青岛规划的环湾都市区骨架路网格局,总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
除了交通,青岛人能真切感受的城市品质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家门口“健身圈”打造“健身休闲娱乐”复合空间,今年青岛将更新及新建健身场地设施150处以上;针对“停车难”问题,青岛在全市建设公共停车场291个、配建泊位10.6万个,预计今年还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
桥下空间“巧变”停车场,山东路—鞍山路东北象限智慧停车场近日启用。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韧性”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青岛持续推进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工作,全市建成各类地下管廊达202公里,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11平方公里。
面向未来,“增强城乡安全与韧性”还被写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构建全域防灾安全韧性格局。
03 更加集约的发展空间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成为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
坚持内涵式发展,其底层逻辑是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空间配置,激活消费、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等,以集约高效的方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去年批复通过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实现多领域规划和全域全要素“一张图”全覆盖,更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及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的青岛都市圈协同发展示意图
青岛的“一核两轴三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将深化实施中心城区东岸、西岸、北岸一体联动,积极推动胶州城区、即墨城区、原胶南城区融入中心城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助力环胶州湾各城镇组团内涵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功能卓越,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
要让规划图上的空间真正“活”起来,青岛把内涵式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近年来,青岛通过盘活,让低效资源持续焕发活力,并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在低效片区内聚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低效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面向2035,青岛将持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计划在全市实施各类更新整治空间约200平方千米。
青岛老城区的“盘活”也许更有代表性。从历史建筑修缮,到新业态招引,300多个涵盖餐饮、民宿、文创等领域的商家聚集,让这里已成为更具张力和活力的“新场域”。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特色城市风貌的塑造。
04 更加协同的区域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而山东,更是把济青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破题都市圈,青岛正快马加鞭——
4月28日,青岛都市圈建设发展联席会举行,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兄弟”集结;
8月27日,青岛市主要领导率队赴潍坊市,对接青岛都市圈建设及青潍同城化推进工作。
目前,青岛都市圈已经初步构建起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在交通互联上,潍烟高铁建成通车,与青荣城际、潍荣高铁串联,“轨道上的都市圈”更加具象;青潍城际空铁快线运行加密至每日10班;日照异地航站楼日均11班列车直达青岛机场站。
在产业协同上,青啤等一批投资项目在潍加快推进,潍柴青岛智慧重工等项目在青投入运营;青烟威三市推动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招商局船舶等600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
在政务服务上,青岛都市圈所属区市签署《青岛都市圈政务服务合作协议》,13个都市圈政务服务“一件事”联通互认,30余项毗邻业务“无差别受理”;胶州、高密携手打造了政务服务联合体,推出“特色一件事服务”29项。
此外,青岛与济南两大都市圈正强强联手,在交通联动、科创资源、产业体系等诸多方面展开协同。
未来,在“组团式、网络化”新模式的推动下,青岛将继续扛起“强龙头”责任,通过协同合作,为塑强山东半岛城市群新优势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王冰洁 编辑|赵笛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