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4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鄂尔多斯市16个项目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上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
(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前途。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4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鄂尔多斯市16个项目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上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
除16项获奖项目外,鄂尔多斯市企事业单位参与的8个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已成为鄂尔多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
何为“创”?是打破常规,攻坚“卡脖子”技术的原始创造。
何为“新”?是让产业焕然一新,使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
在鄂尔多斯,高“研”值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一批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进展迅速——
首个孵化落地量产项目——年产2万吨碳硅负极材料、百MWh级长时高效超高温流态化工业热储能项目开工建设;
插层定向碳纳米管的宏亮制备方法及应用获2024年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CHARM)成功完成煤加氢气化一体化气化炉的试车任务,标志着世界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在鄂尔多斯市取得重大突破;
……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屡创佳绩,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其不可小觑的实力。2024年,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30家、701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千家;推动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56项,各类资金2.32亿元,居各盟市首位;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0项,支持资金1.7亿元;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暖城人才周”发布重大科技成果12项;全市R&D经费投入达到53.2亿元,投入强度达到0.91%,对全区R&D投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居全区首位;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4亿元,带动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81.5亿元,创新投入“雪球”越滚越大。
一系列指标的跃升,映照出鄂尔多斯正以硬核担当和扎实作为,在打造创新城市的新征程上,奋力交出一份份厚重有力的答卷。
(三)
科技创新突围战,如何有的放矢、重点发力?
鄂尔多斯打法精准,锚定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一方面构建自身创新生态,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创新网络,寻求共赢发展。
先看自身创新生态的构建过程。
鄂尔多斯敞开胸怀——“我们坚持把最优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配套留给创新企业、把最美风景留给科技人才。”
2024年,各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科研人员233名,硕博占比达95%。培优发展环境,各类要素资源集聚,鄂尔多斯“科创能级”持续提升。
此外,鄂尔多斯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火热的消费经济等特征,成为众多年轻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再看创新网络的融入过程。
近年来,鄂尔多斯全面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优化空间布局,在北京、深圳、上海、雄安等地布局建设“人才科创飞地”,实现与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的强链接,加快高端人才引育、关键技术攻关、创新项目孵化,助力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鄂尔多斯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
项目工地上,设备联云上网,工作人员在千里之外精准作业;智慧车间中,“机器人同事”包揽“粗活”“细活”,“数字大脑”监测全流程生产;算力中心里,高大的机柜整齐排列,服务器高速运转,海量数据信息在这里计算、传递……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从“制造”到“智造”,一个个生动的创新场景中折射着鄂尔多斯发展的新兴之势,顶层设计嵌于地方实践的蓬勃动力中,更能深刻感受城市产业发展的拔节生长。
鄂尔多斯,这座逐光奋进的科研之城,一路突围一路生花。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凌禹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