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粤语变得越来越不普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0:36 1

摘要: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方言之一,粤语不仅是广府文化的“活化石”,更藏着广州这座“一线城市”的灵魂。不过如今走进广州,你会发现这里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虽然老城区的粤语还相对比较常见,但新城区的年轻人却多讲普通话,关于“粤语会不会消失”的讨论,也成了很多老广州人心里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方言之一,粤语不仅是广府文化的“活化石”,更藏着广州这座“一线城市”的灵魂。不过如今走进广州,你会发现这里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虽然老城区的粤语还相对比较常见,但新城区的年轻人却多讲普通话,关于“粤语会不会消失”的讨论,也成了很多老广州人心里绕不开的话题。

老广州人对粤语的偏爱,刻在生活的细节里。越秀区的旧街巷,墙面上还留着“粤剧私伙局”的海报,周末常有街坊聚在榕树底下唱粤曲,二胡声、梆子声混着粤语的唱腔,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海珠区的老菜市场,摊主用粤语吆喝“新鲜的菜心,3蚊一把”,熟客会用粤语砍价“平啲啦,寻日先买过2蚊半咋”;甚至广州地铁里,除了普通话报站,还会特意加上粤语播报,“下一站,公园前,可换乘二号线,请从左边车门下车”,那熟悉的腔调,像给外来游客递了一张“融入广州的门票”。

但走进天河区、黄埔区等新城区,画风就变了。珠江新城的写字楼里,年轻人讨论工作时清一色讲普通话,“这个方案要再优化一下”、“客户那边明天要反馈”;商场里的奶茶店,服务员跟顾客沟通用普通话,连“加珍珠还是椰果”的选择,都少了粤语的软糯;学校里的孩子,课间打闹时多讲普通话,偶尔冒出几句粤语,反而成了“小众选择”。有次在天河的咖啡馆,听到两个广州本地95后聊天,全程用普通话,我忍不住问:“你们是广州人,怎么不讲粤语呀?”他们笑着说:“周围同事大多是外来的,讲普通话更方便,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广州作为四大“一线城市”里唯一以粤语为母语的城市,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外来人口。新广州人带着不同的乡音来到这里,普通话成了最通用的“沟通桥梁”。有位在广州工作5年的湖北姑娘说:“不是不想学粤语,平时工作、生活都用普通话,没机会练,偶尔学几句‘多谢’、‘唔该’,一到复杂对话就卡壳。”而广州本地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融入职场、跟外地朋友交流,也渐渐把普通话当成了“日常用语”,甚至有些00后广州仔,跟家里长辈讲粤语时,会偶尔蹦出几句普通话,被长辈笑称“粤语夹生饭”。

就连广州老城区,粤语的“阵地”也似乎在悄悄缩小。以前在越秀区的小学门口,放学时满是家长用粤语喊孩子的名字,现在不少家长跟孩子讲普通话;老字号茶楼里,虽然阿公阿婆仍讲粤语,但年轻游客多讲普通话,服务员也会自然切换语言,“靓仔,需要帮你介绍下菜品吗?”——没有尴尬,只有默契的包容。有次在茶楼里,我用蹩脚的粤语跟阿婆搭话,阿婆听了笑哈哈:“没事没事,讲普通话一样嘅,大家沟通到就得啦!”

关于粤语的争议,也几乎从来没停过。有人焦虑:“如果年轻人都不讲粤语了,广府文化就断了根,茶楼里的‘一盅两件’、巷尾的粤曲、老辈人的口头禅,都会慢慢消失。”他们会在社区里组织“粤语角”,教小朋友唱粤语童谣;会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粤语冷知识”,告诉大家“‘食懵你’不是骂你,是疼你吃太多”。也有人觉得:“广州的魅力在于包容,普通话让更多人融入,粤语也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以更灵活的方式存在。”就像现在的广州,商场里能听到普通话的讨论,茶楼里仍有粤语的闲聊,两种语言并行不悖,反而成了城市的“双面温柔”。

如果你下次再来广州游玩,不妨试着学上几句粤语:跟茶楼服务员说“唔该,要个叉烧包”,跟摊主说“呢个苹果几钱”,跟地铁里的工作人员说“多谢指引”。你会发现,广州人的回应里,除了耐心,还有一份“被认同”的开心。这座城市,既愿意用普通话拥抱外来者,也舍不得让粤语的温柔消失,这种包容与坚守,才是广州最动人的模样。对此,你怎么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来源:刘小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