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新规细则出炉:高薪优先,随机抽签将成历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3:45 3

摘要: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日公布了一份名为《针对H-1B注册申请加权选择流程(Weighted Selection Process for Registrants and Petitioners Seeking to File Cap-Subject H-1B Peti

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日公布了一份名为《针对H-1B注册申请加权选择流程(Weighted Selection Process for Registrants and Petitioners Seeking to File Cap-Subject H-1B Petitions)》的改革方案,并已在《联邦公报》网站上线。根据计划,该方案将在9月24日正式开放,为期30天征集公众意见。这意味着,关系到无数留学生与雇主的H-1B新规进入了关键的制度修订阶段。改革方案意在以薪资水平作为加权标准,改变长期以来依赖随机抽签的模式,使有限的签证名额更倾向于高薪、高技能的申请人。

本文转载自:留学研究社,作者梁晓轩

在美国签证体系中,H-1B长期以来被称为“通往美国职场的黄金门票”。自1990年《移民法》创设以来,该签证就承担着为美国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按照现行制度,每个财政年度的H-1B名额被限制在65,000个,另有20,000个专供在美国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申请人。

然而,现实与初衷的落差日益明显。过去十余年,H-1B的申请量年年爆棚,每年一开启注册系统,就会瞬间涌入数十万份申请。需求远超供给的局面,使得美国移民局(USCIS)不得不依赖“随机抽签”来分配名额。

随机机制表面上公平,人人机会均等,但细究之下却暗藏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工资水平III和IV的申请人——也就是那些工资水平位于行业中位数或更高、技能和经验相对丰富的申请人,在历年中签比例反而偏低。换句话说,本应受到优先考虑的高端人才在“随机”中被稀释。

美国国会当初设立H-1B的意图非常清晰:帮助美国企业在高科技、工程、科研等领域引进“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然而,现实却演变成大量低薪职位通过H-1B得以填补,引发社会质疑。一方面,美国科技公司抱怨无法吸引真正的高技能专家;另一方面,工会组织和部分议员担心,低薪H-1B会冲击本土劳动力市场、压低行业整体工资。

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下,国土安全部(DHS)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试图通过“薪资导向的加权机制”来重新校准H-1B制度的价值取向,把有限的签证名额更多分配给高技能、高薪资人才。

图源:网络

新规的核心在于引入“加权随机选择”。与以往的“纯抽签”不同,新规将工资水平作为抽签的重要变量。根据劳工部职业就业与工资统计(OEWS)的标准,工资水平分为四档:

工资水平IV(Fully Competent,约第67百分位):进入抽签池4次;

工资水平III(Experienced,约第50百分位):进入抽签池3次;

工资水平II(Qualified,约第34百分位):进入抽签池2次;

工资水平I(Entry,约第17百分位):进入抽签池1次。

这意味着,高工资对应高权重,抽签几率自然更大。但制度同时设定了上限:无论一个申请人被放入抽签池多少次,最终也只能被选中一次,以避免浪费名额。

此外,新政还设定了几项关键配套规则:

1. 受益人唯一性原则

2024年起实施的“受益人唯一性”制度继续保留,即每个受益人只计算一次,中签率不因多雇主重复注册而提高。这一措施直接针对过去存在的“羊群效应”漏洞。

2. 多岗位、多地点从低原则

若申请人涉及多个工作地点或岗位,则以工资水平最低的一项为准。比如,同一名软件工程师在萨克拉门托的工资水平可能对应IV档,但在旧金山只对应II档,那么系统将认定为II档。此举是为了防止企业“择高而报”,利用局部高薪岗位来抬高整体抽签权重。

3. 信息披露与真实性要求

在注册阶段,雇主必须明确提交职业代码(SOC)、拟工作地点和拟支付工资。这些数据须与劳动条件申请(LCA)保持一致。一旦被抽查或要求补件,雇主需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工部工资搜索网站截图),以证明工资水平判定合理。

4. 系统故障的应急方案

若因技术故障导致电子注册无法进行,USCIS将在提交的H-1B请愿书中直接应用相同的加权抽签逻辑,确保公平性与制度连贯。

总的来说,新规在形式上依然保留“抽签”机制的偶然性,但通过“加权”将结果导向更符合国会立法意图的高薪、高技能群体。

图源:网络

1. 与传统随机抽签的对比

旧制下,H-1B的归属完全由运气决定,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和一位年薪二十万美元的资深工程师拥有相同的中签概率。这种“盲抽”逻辑忽视了技能与价值差异。新规则试图用“经济信号”代替“纯概率”,让工资水平成为决定性变量。

2. 与2021年工资排序制的对比

2021年,特朗普政府曾推动一项工资排序制:按照工资高低依次录取,工资水平IV优先,直至名额用完。这一制度几乎剥夺了工资水平I、II的机会,引发激烈争议,最终被法院废止。相比之下,此次新规并非“一刀切”,而是采取“加权概率”的方式,既给高工资群体更大优势,也保留了低工资群体的一定机会。

3. 改革的深层意义

这一新政反映了移民政策的战略转向:美国更倾向于通过H-1B筛选高端人才,而非大量填补普通岗位。换言之,H-1B正逐渐从“补缺型签证”演变为“精英型签证”。

正如文件所指出的,工资水平不仅仅是薪酬的数字差异,更是技能、经验与价值的外在映射。通过这种方式,USCIS希望推动雇主提高待遇,减少H-1B被滥用于低薪岗位的情况。

图表:2020 财年至2024财年按工资级别收到的 I-129 表格 H-1B 配额

对雇主而言,新政将直接影响招聘策略。对于科技巨头、跨国公司来说,他们原本就倾向于高薪吸引顶尖人才,新规无疑锦上添花;而对于依赖低薪劳动力的企业,比如部分外包公司,则意味着申请人中签概率下降,业务模式可能受到冲击。

一位移民律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项改革将迫使企业重新思考H-1B的价值。过去,有些公司通过大规模注册、低工资雇佣来填补岗位,如今,这种模式的成功几率将明显下降。”

对申请人而言,影响更为直接:

高薪群体受益最大。年薪15万美元以上的科技、金融、医疗等领域专业人士,他们的中签几率比以往显著提高。

中低薪群体压力加大。应届毕业生、初级工程师虽然仍有机会,但竞争劣势明显。他们可能需要通过提升技能、选择高薪雇主来增加成功概率。

学界也有担忧声音。有人认为,这项改革可能导致“年轻人才”被边缘化——他们往往从低工资水平起步,却拥有长期潜力。如果H-1B机制过度偏向高薪,可能削弱美国吸引新兴人才的能力。

不过,支持者则认为,这正是制度设计的巧妙之处:它并没有完全封死低薪群体的入口,而是通过加权让更多名额倾向于高技能人才,既保留了公平,又体现了导向。

图源:网络

它不只是一次技术性调整,而是美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释放出的清晰信号:签证不再依赖“运气”,而是更多看重“价值”。

从“随机”到“加权”,从“补缺”到“择优”,H-1B制度正逐渐完成一次“价值重构”。对于雇主而言,这是一场招聘策略的调整;对于申请人而言,这是一场竞争逻辑的改变。最终,它将决定谁能握住这张进入美国职场的“黄金门票”。

如同一位评论员所言:“这项改革告诉世界,美国要的不只是‘更多人’,而是‘更好的人’。”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