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患者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拍摄
近日,有患者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她的明确同意了。
这并非孤例,在短视频平台,以“门诊实录”“病例分享”为名的医学科普视频大行其道,一些所谓的医生博主借此收获大量粉丝。然而,在这股科普热潮之下,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却被严重漠视。我们不禁要问:当医生成为“网红”,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与追逐流量的内容创作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究竟在哪里?
许多医生博主自认为,遮挡面部便万事大吉。但患者们独特的声音、口头禅、身形体态、穿着搭配,乃至视频背景中不经意露出的家庭环境、工作证件等细节,都构成了识别一个人身份的生物识别信息与环境识别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这些碎片化信息极易被拼凑,形成完整的个人画像。
当一位患者因独特的笑声被同事认出,其面临的可能是职场上的尴尬、歧视甚至不公。医疗健康信息作为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那种简单粗暴的“打码主义”,是对患者隐私安全的极不负责。
若患者发现诊室中可能隐藏着未经告知的镜头,自己随时可能成为他人账号里吸引眼球的“案例”时,患者还敢不敢对医生畅所欲言?会不会因担心被曝光而隐瞒关键病情?医生的首要身份是治病救人的专业人士,而非内容创作者,绝不能为了追求流量和知名度,本末倒置,侵蚀了医患之间最宝贵的信任。
整治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合力、重拳出击。一是强化监管与执法。卫生主管部门和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更严格的审核与惩戒机制,对侵犯患者权益的“网红医生”予以警告、处罚乃至暂停执业资格,并敦促平台下架违规内容。二是明确操作规范。即便可以拍摄此类视频,那也必须要经过患者的同意,而不是偷偷摸摸拍摄了就发布。
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须深知,尊重患者权益是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职业操守。医疗科普是善举,但绝不能以牺牲患者隐私和尊严为代价。在追求知识普及的道路上,伦理的护栏永远不能拆除。别让那些渴望帮助的患者,在不知情中成了流量生意里的“主演”。守护好患者的隐私,就是守护医学的尊严,守护那份来之不易的医患信任。患者不是“免费演员”,别拿“患者隐私”赚流量。
文字:郭宝哲;
主编:杨燕玲;
监制:李欣;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