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天就下架跑路的国产游戏,为何能在网上阴魂不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23:01 1

摘要:尽管游戏没钱做太多的宣发,但因为题材上的特殊,使得游戏在上线后异常火爆,社区论坛随处可见有关游戏的切片与讨论,PDD、大司马等知名游戏主播也纷纷用其作为直播内容。

“夜闯红浪漫”

喜欢文章还请给我们一个免费的赞~

三年前的某个夜晚,Steam悄然上线了一款国产单机模拟游戏。

尽管游戏没钱做太多的宣发,但因为题材上的特殊,使得游戏在上线后异常火爆,社区论坛随处可见有关游戏的切片与讨论,PDD、大司马等知名游戏主播也纷纷用其作为直播内容。

那一天,团队距离“飞黄腾达”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也正是仅差这一步的时候,游戏却在上线当天Steam紧急下线,制作组也就此销声匿迹,再无任何回应。

事件变化之快,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如今再度回顾这段“传奇”故事,其实很容易看出游戏为何能吸引这么多人。在游戏多到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切中了一条共情很广的情绪脉搏——

《大多数》。

“大多数精神”

你也许对这个名字略有耳闻。在一众追求拟真的模拟游戏中,它靠着极度模拟国内日常生活的内容,而获得无数国内玩家的青睐。

游戏中,身负家庭债务的你孤身来到大城市闯荡,为了还债,为了活着,不得不在这钢筋水泥筑造的困城里求生。

为了赚钱,你跑过工地搬砖,汗如雨下地吃着10块钱管饱的盒饭;无处落脚,你只能天地为伴,虫草共眠,在公园花上5块钱跟下棋大爷玩一天。

当然,轻松惬意的时刻也是有的。比如辛劳一天的你,黄昏时拐入了僻静的小巷,在幽深处选择了捶腿、捏腰、红浪漫。

当年为了看这一身旗袍,我曾一晚上洗了好多次脚

中介套路、公园套圈、广场舞、送外卖、挂壁房……《大多数》就是凭借着如此生活化的细节,加上游戏不错的美术与玩法底子,使得游戏在Demo阶段便俘获了众多玩家的好感。

然而,随着游戏正式上线后,这种好感的泡沫却在顷刻间幻灭了。上线后,有玩家发现游戏的主要剧情与Demo阶段相差不多,且剧情有些过于煽情苦难,不太符合“大多数”的主题,以及主角的性格像是“公子哥”等种种问题,让《大多数》经历了一顿口诛笔伐,口碑也直接一落千丈。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游戏在上线首日便因不知名原因永久下架,使其从某种意义上达成了国产单机游戏的“最速传说”。

时至今日,游戏制作团队依然杳无音讯,《大多数》的下架也自此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谜团。

有人说是因为无形的大手,也有人说是制作组内讧,还有人说这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就是为了最后提桶跑路。

总之,《大多数》就这样像颗绚烂的烟花一样,在中国游戏史上绽放,然后转瞬即逝了。

但谁都没能想到的是,直至今日,社区依然有许多玩家,热爱且缅怀着《大多数》,哪怕他们所能玩到的只是那个不会再更新的“绝版残缺品”。

《大多数》死了,但“大多数”精神却活了下来。

8月底,Steam上线了一款名为《下一段路途》的国产独立游戏。

游戏从玩法、主题乃至剧情都基本与《大多数》相似,制作人“杜大春”也是在自己的B站视频里声称,这是一部“《大多数》精神续作”。

然而,无论是致敬还是照搬,《下一段路途》都没有复刻《大多数》成就的能力。游戏在上线后,口碑便一路滑坡,粗糙稀烂的UI与建模、随处可见的各种BUG,以及种种照猫画虎的“烟火气”内容,都让玩家对于游戏品质的态度,是一种不可名状的产物。

遍观游戏,我们能够理解独立作者在游戏制作上的种种不易,但《下一段路途》却着实有些难以让人体察人间的“大多数”,它更像是一种拙劣模仿后的“一夕娄”。

值得庆幸的是,游戏制作人并没有学习跑路,如今依旧在B站更新视频,兢兢业业地修复和完善着游戏,也希望他日之后,我们能够玩上属于他自己的“大多数”。

除了《下一段路途》,B站UP主“谭浩翔”也正在开发一款“精神续作”《下凡》。比起上一个,这款游戏目前仍在开发阶段,我们暂且难以管中窥豹,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好消息与坏消息。

好消息:“它的质感更像《大多数》”。

坏消息:“它的质感更像《大多数》”。

而无论是《下一段路途》还是《下凡》,抛开作品质量,其实本质都在验证与讨论同一个问题:他们所继承的“大多数精神”到底是什么?

无法选中的“大多数”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玩《大多数》的感受是什么吗?

在我看来,《大多数》更像是一款狭义上的中国版《模拟人生》,游戏内的小吃摊、下棋大爷、共享单车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异常熟悉的元素,这种亲切的“烟火气”会将我们与那个虚拟世界拉得很近很近。

这种感受一言以蔽之便是:“我觉得这个石墩子亲切,是因为家小区门口真的有这样一个石墩子”。

因此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仿佛魂穿进主角,借由他开启一段全新的模拟人生。

而之所以称之为“狭义”,是因为《大多数》的故事主线,无法代表“大多数”这一群体。

也许多几个剧情、视角,《大多数》可以体验更好,可惜了

渲染苦难确实是最容易调动人情绪的手段,但一味地苦难≠大多数,毕竟不是谁都有赌博的爸、贪财的妈、上学的妹妹,洗脚的她。

类似的例子还有去年饱受争议的电影《逆行人生》

“大多数”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无法具体到年龄、职业、地区、性别,却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如果将大多数人的人生比作是有不同起伏的波浪线,那么《大多数》所展现的,只是一根横穿而过的直线,每个人都能跟它有部分的重叠点,却也仅有部分的重叠点。

重叠点之外,每位大多数的生活也都可以很“丰富”,有人有幸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有人穷其一生没能走出故乡的土地;有人学富五车,却终生郁郁不得其志,也有人斗字不识,却也半辈子活得潇洒欢愉……

大多数真的很“大”,大到相见别离、生死嫁娶;大多数又真的很“小”,小到鸡毛蒜皮、饱腹之欲。

与多数最契合的字眼应该是“活着”与“烟火气”了

对于“大多数”而言,他们自己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的,可对“大多数”来说,别人的人生又是那样的普通。

普通到枯燥甚至乏味,普通到不用也不能用一种形象去代表它。

就像是一只虚无中的猫,无法被选中,也无法被定义。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张复杂的牌桌,大多数就是那轮番上下桌的牌客,每个人都要经历一巡又一巡地抓牌、看牌、打牌,彼时最终要的已不该是如何去打牌,而是选择打出这张牌的人是你。

来源:游民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