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台低收视率夜间节目主持人坎摩尔,在被无限期停职后竟火速回归,这场“复职风波”短短几天内霸占美国新闻头条,连当事人坎摩尔自己都坦言“从未想过会引发这么大动静”。
近期美国娱乐圈与政坛的交叉事件彻底引爆舆论。
电视台低收视率夜间节目主持人坎摩尔,在被无限期停职后竟火速回归,这场“复职风波”短短几天内霸占美国新闻头条,连当事人坎摩尔自己都坦言“从未想过会引发这么大动静”。
要知道,他此次回归的独白堪称近年来深夜脱口秀最受期待的内容之一,既要对政府发起尖锐批评,又要认真回应柯克遇害事件引发的争议,而这背后,更是美国言论自由与政治博弈的激烈碰撞。
坎摩尔的“停职-复职”戏码,从头到尾都充满政治角力的影子。事情的导火索是他对柯克遇害事件的表态:他明确表示“从未想过拿年轻人遇害这件事开玩笑”,但坚决不对“特朗普支持者借此事捞取政治利益”的言论道歉,只称“理解部分人觉得时机不当或表述不清,若立场互换,自己或许也会不满”。
这番表态直接惹怒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卡尔,对方公开放话“这事要么好说好商量,要么就来硬的”,还在上周施压所有转播节目信号的地方电视台抵制坎摩尔。
迫于压力,母公司迪士尼集团只能宣布无限期停职坎摩尔。可笑的是,卡尔这番“黑帮老大式威胁”并非私下传递,而是直接在播客节目中公开说出,彻底暴露了监管层对媒体的强硬干预姿态。
不过,迪士尼很快就面临来自好莱坞的反向压力,坎摩尔也得到圈内“硬派大佬”支持,对方直言“卡尔的做法就是威胁恐吓”,多重博弈下,坎摩尔最终得以复职,这场闹剧般的停职风波才暂时告一段落。
特朗普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更是耐人寻味,他一边力挺卡尔,称其是“勇敢的美国爱国者”,一边驳斥“白宫威胁言论自由”的指责,甚至放话要吊销那些“播放不公内容”的媒体执照。
他还在“真相社交”平台上炮轰:“不敢相信这家假新闻媒体居然让坎摩尔复职!白宫之前明明收到ABC说要取消他节目的消息。”
特朗普还怒斥坎摩尔“播放99%偏向民主党的垃圾内容,这本质上是非法的巨额政治献金”,并放话“接下来要好好检验一下底线”。
而迪士尼之所以在停职问题上反复,除了好莱坞的压力,自身商业利益也被牢牢绑定。
即便身处这样的复杂局势,复职后的坎摩尔依旧硬气,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被打压,该批评总统还是会批评”,甚至反呛特朗普对自己“没收视率”的评价,用“今晚我就有收视率”直接回怼。
这场风波还折射出美国言论自由的深层危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文化与社会变革教授巴纳吉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
巴纳吉指出,坎摩尔能复职确实值得欣慰,这说明“即便在当下言论空间收紧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捍卫言论自由仍有效果,哪怕推动者是富有的名人”,但更该警惕的是那些“藏在水面下”的言论压制事件。
过去三年里,不少美国、德国的大学教授、青年研究者和学生,只因公开反对“某地区儿童遭屠杀和种族灭绝”,就被剥夺居留权或禁止发声。
这些人没有庞大的观众群体为其发声、发起抵制,他们的遭遇往往被忽视。更严重的是,特朗普政府试图动用的“吊销媒体执照”手段,虽在法律层面实施难度大,却暴露了“权力干预媒体”的危险倾向,这种模式与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的媒体管控存在相似之处。
巴纳吉还警示,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早已开始推行严苛的言论限制政策,加上“经济审查”手段,未来两年美国极有可能出现“对媒体的威权式控制”。
就像记者思拉舍因报道“支持巴勒斯坦营地事件”遭打压,还有那些试图揭露移民拘留中心真相的记者被限流,这些“无声的压制”比坎摩尔事件更值得警惕。
如今坎摩尔虽已回归荧屏,但这场风波留下的争议远未结束。
演播厅观众为他欢呼,称其“是捍卫第一修正案的民族英雄”“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坎摩尔也表示自己受柯克遗孀埃里卡的影响。
埃里卡在葬礼上选择原谅凶手,他希望“这种宽恕能成为悲剧后的启示”。可在政治极化、资本博弈与文化割裂的美国社会,这样的“启示”显得格外脆弱。
毕竟,当媒体复职与否要看政府脸色,当监管机构沦为政治工具,当普通民众的言论自由得不到保障,所谓的“言论自由”早已变了味。
接下来,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对ABC采取进一步行动?迪士尼等媒体集团又会如何在商业利益与言论自由间权衡?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美国媒体未来的走向,也考验着这个国家所谓“民主基石”的成色。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