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最早3张学生照,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穿越百年坐在他座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21:13 1

摘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21岁的毛主席身着灰布学生装站在教室后排的模样。这张摄于1914年湖南第四师范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毛主席影像记录。此外同样拍摄于湖南四师的几张毕业照,是毛主席三张最早的学生照。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21岁的毛主席身着灰布学生装站在教室后排的模样。这张摄于1914年湖南第四师范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毛主席影像记录。此外同样拍摄于湖南四师的几张毕业照,是毛主席三张最早的学生照。

5排左2:毛泽东

比起单纯的老照片,它们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青年从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密码。如今,它们被妥善珍藏于长沙博物馆之中,引得每一位游客于长沙博物馆的展柜前驻足流连。

在无数人眼中照片里那个眼神清亮的青年,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厚重与责任感。很难想象这张薄薄的相纸,竟承载着改写中国命运的力量……

1913年春天,青年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这个来自韶山的农家子弟,用扁担挑着被褥走进教室时,不会想到这里将成为他思想启蒙的熔炉。在图书馆斑驳的木桌前,他每天读书十六小时,把近乎全部的精力都用来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韩昌黎文集》被他翻得卷了边,百万字《伦理学原理》他一边精读,一边用毛笔工整抄录。来自西方的思想启蒙著作、新文化阵营的白话文小说、《孙子兵法》和国际战例……古今中外,战争与思想、文化与武装斗争,林林总总共冶一炉。

这种疯狂的阅读习惯,让他仅用半年就完成专科课程。但真正塑造他精神内核的,是夹带新思想扑面而来的《大公报》。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大公报》上“推翻封建帝制”的标题让他热血沸腾。这种对新思想和知识的渴求,让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打下了革命的底色。

在1918年毕业时,他坐在椅子上同全校师生留下了一张毕业照。同时,还有来自他二十四岁时的一句誓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几张老照片,现在不光是关于毛主席的珍贵史料,也是我们一窥主席青年风采的窗口。从一个青年学子到中国革命的掌舵人,这之间转变之巨,事业之伟,都是在此时种下了第一颗种子。

后左4毛泽东

1915年的湖南一师校园,张贴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标语。袁世凯卖国求荣,“二十一条”丧权辱国,沉重阴暗的时局让青年毛主席燃起了不甘与斗志。他用毛笔在学生自主集资创办校刊《明耻篇》封面上写下这十六个大字,笔锋力透纸背。

这不仅仅是一个青年对反动政权和昏暗政局的控诉,也是中国革命迎来曙光前的第一声怒吼。为表救国之志,毛主席以“子任”为笔名,在校刊及报纸投递爱国文章。救国民,挽危澜,是子任,亦是己任。以天下为己任,视存亡于己身,这正是毛主席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

1917年冬夜,他带着萧瑜徒步五县考察,身无分文却要游学天下。他们在破庙里啃树皮,在雨中脱衣“雨浴”,用最极端的方式锤炼意志。文明意志与野蛮体魄,这不是空想,而是毛主席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践行的宗旨。

1918年创办新民学会时,青年毛主席已显露出政治家的格局。他要求会员“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目标后来成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核心纲领。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在日记里写道:“润之胸中有百万兵,眼中无半点尘。”这不单单是长者对于后辈的欣赏,更是一位能带领中国走出黑暗的领袖天纵之资的初露锋芒。

在结束激昂挥洒的学生时代后,毛主席就开始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斗争。他在母校留下的除了回忆,还有几张学生照。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毛主席曾经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依旧有无数后人追随与缅怀。

4排右2毛泽东

2025年6月,湖南一师迎来特殊访客。10岁的毛东东踮脚坐在曾祖父的课桌前,握笔姿势与照片里的青年惊人相似。这个跨越111年的画面,被游客们用手机定格成新的“历史合影”。于这所毛主席往昔曾求学之地,那张他曾落座之位,其后人亦纷纷循着先辈足迹,前来缅怀。

在湖南一师校史馆,毛岸青曾驻足在父亲用过的砚台前沉思。在毛主席曾经住过的校舍和教室,毛新宇曾在此落座。再到现如今毛东东也来到这里,同样感受着曾祖父过去的点点滴滴。祖孙四代,跨越一百多年,达成了跨越时间的对视与同坐。

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精神传承,也是永不忘怀的铭记。毛主席所留下的远不止旧座位和照片,那些更珍贵的思想财富,一直被后人传承发扬。他曾在图书馆批注的《伦理学原理》,如今成为湖南一师思政课教材,让无数后学晚辈获益。他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被写进全民健身计划,推动中国人强身健体。

就连当年游学时的草鞋,也在韶山纪念馆陈列,让后人感悟毛主席当年走过的游学之路。毛主席的后代坚持每年清明到一师栽种红枫,如今百年树荫已遮蔽整个校园。这些郁郁葱葱的枫林,是校园一景,更是历史与精神代际传承的最好象征。

从毕业合影里青涩的求学者,到天安门城楼上挥手的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青春轨迹里,藏着的是中国革命的来时之路。

伟大往往始于最朴素的坚持,改变世界的力量,最初都藏在青年伏案读书的剪影里。正如他当年那句振聋发聩的誓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他留下的永不停歇的求索精神,是后人珍之重之不能放下的精神火炬。

来源:慧言史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