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俞敏洪在北大演讲,提到 “西贝风波” 时说 “西贝其实正经来说,也不能算有什么特别的特殊的问题”,这话刚传出去没两天,罗永浩直接在微博转发了这条新闻,就只引用了俞敏洪这句话,连多余评论都没有 —— 但懂的都懂,这暗戳戳的劲儿,比直接怼还让人在意。
前几天俞敏洪在北大演讲,提到 “西贝风波” 时说 “西贝其实正经来说,也不能算有什么特别的特殊的问题”,这话刚传出去没两天,罗永浩直接在微博转发了这条新闻,就只引用了俞敏洪这句话,连多余评论都没有 —— 但懂的都懂,这暗戳戳的劲儿,比直接怼还让人在意。
评论区瞬间就炸了,有人说 “俞老师这是变相护短吧”,也有人帮俞敏洪说话 “互联网时代确实容易放大问题”,还有人补刀 “罗永浩这是想起自己当年做锤子的事儿了?”。但咱普通人凑这热闹,真不是想看大佬互撕,而是想搞明白:西贝到底有没有问题?以后去吃饭会不会踩雷?
先说说西贝这 “风波” 到底是啥。我翻了黑猫投诉平台最近三个月的数据,西贝相关投诉有 200 多起,排在前三位的是 “菜品不新鲜”“服务态度差”“套餐退款难”。有个北京的消费者上个月投诉,说在西贝点了一份羊杂汤,喝到一半发现有异物,找服务员理论,对方只说 “给你换一份”,连句正经道歉都没有;还有上海的顾客反馈,买了预售套餐想退款,客服拖了半个月都没处理,最后还是打了 12315 才解决。这些事儿可能算不上 “惊天大瓜”,但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每一件都是实实在在的糟心事儿 —— 这要是算 “没特殊问题”,那啥才叫有问题啊?
俞敏洪在演讲里还说,“企业要做好两件事:把人做好,把产品做好”,这话没毛病,但后面补的那句 “消费者可能不宽容,企业得想办法度过困境”,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咱普通人啥时候 “不宽容” 了?去年我在另一家连锁餐厅吃饭,发现菜里有头发,服务员马上道歉、免单,还送了两张优惠券,我转头就跟朋友说这家店靠谱。你看,不是咱不宽容,是怕企业把 “小问题” 当 “正常现象”,糊弄过去就完事儿 —— 毕竟谁也不想花着钱,还受一肚子气。
再说说罗永浩这波暗讽。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当年锤子手机出问题时,他亲自直播道歉、退款,甚至自己掏腰包赔偿。他之前在访谈里说过,“企业遇到问题,别找客观原因,先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所以他转发俞敏洪的话,潜台词可能是 “企业没做好,别赖消费者不宽容”。但也有人说他是 “蹭热度”,可不管是不是蹭热度,他戳中的点,正是咱普通人关心的:企业不能光说漂亮话,得真解决问题。
更关键的是俞敏洪提到的 “互联网时代,问题会被放大几十倍”。这话确实不假 —— 现在拍个短视频、发条微博,一件小事半天就能传遍全网。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的企业出了问题,网友反而愿意包容?比如去年某奶茶店查出卫生问题,人家当天就停业整改,老板亲自去门店检查,还公开了整改报告,网友反而评论 “知错就改,以后还喝”。所以问题根本不是 “被放大”,而是企业有没有正视问题的态度。
咱普通人凑这热闹,真不是想看俞敏洪和罗永浩谁赢谁输。而是想知道:以后去西贝吃饭,能不能放心点单?遇到问题能不能顺利解决?企业能不能别总说 “消费者不宽容”,而是多想想 “我哪里没做好”?毕竟吃饭这事儿,对咱来说是日常,不是大佬们的 “演讲素材”。
现在我特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你觉得西贝到底有没有 “特殊问题”?俞敏洪说这话是客观,还是有点护短?罗永浩这波暗讽,是真性情还是蹭热度?你去西贝吃过吗?有没有遇到过糟心事儿?评论区咱好好聊聊,别让大佬的话盖过了咱消费者的真实声音!
来源:商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