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龙一岛涵汤逊,紫气云烟缥缈来。在“千湖之省”的湖北,在大江大湖的武汉,有这样一座“网红湿地”公园。欣赏如今碧波荡漾的美景,您能想象这里过去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藏龙岛湿地公园,去探访美景背后,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双向奔赴的故事。
零距离、全过程:
监督助力一滩污水蝶
变网红湿地
讲述人: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 赵轩
藏龙一岛涵汤逊,紫气云烟缥缈来。在“千湖之省”的湖北,在大江大湖的武汉,有这样一座“网红湿地”公园。欣赏如今碧波荡漾的美景,您能想象这里过去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藏龙岛湿地公园,去探访美景背后,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双向奔赴的故事。
藏龙岛国家级湿地公园,拥有杨桥湖、上潭湖等234公顷水域面积,与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相依,数百种动植物栖居于此,玉叶滩、明星林场等绿色景观点缀其间,是一座众多游客观赏打卡的绿色生态园。而湿地生态之美的重现,与一个叫彭勤的人密不可分。
彭勤既是一名人民监督员,也是一名“益心为公”志愿者。过去几年,他志愿参与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检察工作。他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公益诉讼案。
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平静,彭勤在电话那头焦灼地说:“检察官,藏龙岛湿地公园南边水面上好多油污,臭气熏天!孩子们可是常在这里玩啊!”
放下电话,我们立即赶赴现场,跟随彭勤的指引,我们看到:墨绿色的污水裹挟垃圾堵塞了河道,水底淤泥发黑发绿,还散发出难闻的异味,死鱼翻着白肚漂浮在湖面上……看着彭勤焦急又期待的目光,那一刻,我们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经过初步调查,案件难点逐一浮现——污染源头复杂难寻:是生活污水?企业偷排?还是管网泄漏?监管职责交叉重叠:涉及水务、环保、城管、林业、管委会5部门,谁该担责?面对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等高昂的治理成本,钱又从哪来?传统办案思维显然行不通,我们决定打出一套检察办案“组合拳”。
第一步,组织公开听证,让监督“看得见”。我们邀请彭勤在内的3位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和5家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现场勘察,并召开检察听证会。一开始,会上还火药味儿十足,大家围绕“谁负责”的问题争个不停。但随着检察官逐一展示证据和释法说理,最终大家一致认同污染原因是排污管道与雨水管道发生混流并厘清责任。这时,彭勤悄悄向我们比出了大拇指。
第二步,发出检察建议,给整改“出良策”。会后48小时内,在彭勤等人民监督员的见证下,5份量身定制的《检察建议书》一一送达——水务局:“排查污水管网泄漏点”;环保局:“溯源追查违规排污问题”;林业局:“及时清除淤泥垃圾”;城管局:“排查遏制增量污染”;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生态修复工程”。看着一份份精准有力的检察建议,看着相关单位在接到建议后迅速行动,彭勤笑着说自己也感受到了检察监督的刚性力量。
第三步,创新协同机制,为治理“破壁垒”。个案“清淤”只是开始,为了守护好“多湖碧水”,我们再次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总结座谈。在他们建议下,经过多轮会商,我们和武汉、鄂州、咸宁、黄石多地检察机关建立环汤逊湖、环梁子湖、环斧头湖生态检察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共治大格局,共同营造大美的“千湖之省”。
结案不是终点,我们邀请彭勤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曾经污水漫流的公园,如今水草丰美,鱼戏莲间;岸上孩童嬉戏,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还有主播在用镜头向世界推介。这里成为了“湿地花城”的又一张新“名片”!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彭勤与我们的故事,写进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书里,映照着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更铭刻着检察机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足迹。今日的湖光鹭影,正是人民监督员制度优势与法治成果交响的和鸣。它向我们宣示:检徽之下,碧水长流;民心所向,法治长青!
供稿丨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
来源: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