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7、102……他们的生命里有一段共同的“血与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1:18 1

摘要: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盛典,庄严隆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其中抗战老兵向空中战鹰敬礼的镜头让人泪目。本期特选编几位法院人寻访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老兵的世界,把敬仰化为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审判工作。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编者按: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盛典,庄严隆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其中抗战老兵向空中战鹰敬礼的镜头让人泪目。本期特选编几位法院人寻访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老兵的世界,把敬仰化为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审判工作。

林夏宇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四级主任科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获“云南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从烽火太行到法治边疆

文图丨林夏宇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时刻,一位97岁老人的人生经历格外触动人心。他就是抗战老兵、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第一届审判委员会委员乔啟范。

抗战老兵乔啟范和他获得的纪念章

烽火太行:

游击队员的英勇岁月

1929年5月,乔啟范出生在山西省浮山县一个贫苦农家,黄土高原的风沙与艰辛练就的坚韧和不屈,自小便刻进他的骨骼。1944年秋,刚满15岁的乔啟范,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浮山县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的通讯员。

他和战友们面临的,不仅是装备精良、凶残暴戾的日寇,还有太行山险峻的环境与恶劣的天气。粮食时断,弹药常缺,他们却在荆棘与炮火中踏出一条条生命线。寒冷、饥饿和牺牲,如影随形——但这一切,未能让他们的脚步迟疑半分。

乔啟范获得的部分作战纪念章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时隔多年,每当乔老讲述起抗战往事时,双眸仍闪烁着灼人的光。他说:“看着乡亲们受苦,目睹山河破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这些强盗赶出中国去!”

烽火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一道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那是一座压不垮的脊梁。

扎根边疆:

政法事业的开拓先锋

1950年3月,乔啟范跟随陈赓大将率领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5军43师来到云南,胜利完成了多次作战任务。1956年,组织安排乔啟范到法院工作。

在那个百废待兴、法治初建的年代,“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一些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那代人珍贵的记忆——画面中,他们身穿洗得发白的旧式制服,裤脚常卷至膝盖。

上世纪90年代德宏中院法官外出办案

在“一根木头便是一座桥”的险要地段,他们小心翼翼地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斜跨着塞满案卷的帆布包——那里面装的不仅是待办的案件,更是一个个等待被解开的心结。

德宏的雨季漫长,蚊虫肆虐。最令他们担心的是卷宗发潮、霉变。那时还没有打印机,笔录、判决全靠手写。而墨迹遇水会晕染,纸张受潮会发黄。他们更加没有防潮柜或除湿机,存放卷宗的铁皮箱底必须垫上东西。石灰是最常见的“干燥剂”,用布包好,塞在箱角。

上世纪80年代德宏中院法官向群众普法

夜晚,雨声滴答,敲打着蕉叶。对于乔啟范那一代的法官而言,这声音并非助眠的白噪音,而是催促与警示。或许他也曾数次半夜起身,不放心地再去查看一眼那些箱子,用手摸一摸,感受那里是否又添了几分潮意。

今天,我们查阅过去的卷宗档案,其上每一个清晰可辨的字迹,都是一枚无声的勋章,铭记着在德宏无尽雨季里,曾有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了文字的尊严,也守护了法律的重量。

一生的诠释:

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1979年4月至1988年6月,乔啟范出任德宏中院副院长,是德宏中院第一届审判委员会委员。

在广袤而多元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法度,乔啟范深知,真正的治理智慧绝非生硬的移植,而是细腻的嫁接与温暖的融合。推广“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他坚定的选择。

乔啟范荣获的部分荣誉证书

一双磨破的布鞋,一个褪色的军用水壶,一本被汗水浸得卷边的法律工具书,就是乔啟范的全部行头。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干警出发,跋涉十几里山路巡回开庭。

他们拨开晨雾、踏过露水,在榕树下挂起国徽,几张木桌一拼,就成了庄严的审判台。乡民们围拢过来,原本寂静的寨子一下子有了司法的温度。那时候,他们审理案子,也倾听苦衷,用水酒的醇厚化解恩怨,借民族的古谚唤醒理解。

新老德宏法院人对话

马蹄踏碎溪边的霜露,人影划过山间的岚霭。他们用双肩扛起的,不只是国徽的重量,更是一个时代的司法信仰——哪怕道路崎岖,法治的脚步,从不畏山河阻隔。

2025年9月3日上午,已值耄耋之年的乔老倚在藤椅里,电视荧屏上正播放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壮阔画面。

乔啟范观看阅兵

当三军仪仗队的脚步声穿透屏幕,老人也缓缓挺起了佝偻的背脊,像一株被春风唤醒的老松。他颤巍巍地竖起拇指,一次次划开凝滞的空气,喃喃道:“中国共产党好,中国军人好!”仿佛要把一生说不尽的热爱,都刻进这最简单的音节里……

王锦平

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原二级调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美术摄影专业委员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影展中获奖。

102岁的敌后武工队“小李子”

文图丨王锦平

在纪念抗战胜利80 周年之际,我到河北省故城县登门拜访了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小李子的原型人物,有着82年党龄、现已102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李林昌老人。

李林昌老人虽年过百岁,身体却很硬朗,头脑清晰,思路敏捷,说话利落。当我问到他的从军生涯时,他讲起了一次次冒死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锄奸,以及冒着枪林弹雨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经历。

抗战老兵李林昌

李林昌生于1923年3月26日,祖籍河北高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年仅15岁的他加入抗日武装部队,1940年参加了由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武装部队。

1942年,冀中九分区组建了敌后武工队,李林昌在任丘、高阳等地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摸敌情,除汉奸。其间曾被派往天津,潜伏于日本开办的银行内部打探汉奸活动情况,为锄奸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战争年代,他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数十次,既有与敌人斗智斗勇,也有正面迎战杀敌,都能以其惊人的胆量和灵活敏捷的行动战胜敌人,完成任务,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嘉奖。

功勋卓著

在他的战斗历程中,有三次死里逃生的神奇经历。第一次是1942年,日寇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时,李林昌和战友被堵在村里,于是钻进地道。狡猾的敌人看出破绽,向地道开枪,往地道里扔毒瓦斯罐,想用浓烈的毒气逼他们出去。但他们宁愿被毒死,也绝不向敌人屈服。敌人走后,他们被救了出来。通过抢救,李林昌竟渐渐苏醒过来。

第二次是1943年,他和战友们在霸州小王庄村攻打敌人四层的炮楼,在攀爬竹梯时,被敌人发现把天梯掀翻,他从十几米的高空摔到地沟里。待八路军主力将炮楼攻下,清理战场时,对他进行抢救,他又死里逃生,活了过来。

浴血荣光

第三次是1947年4月,李林昌和战友们到望都县刘家沟村执行任务,被敌人发现,随着隐藏在坦克后面的敌人弹雨般的子弹扫射过来,周围的战友无一幸免倒在战壕里。李林昌被坦克碾过头部,坍塌的战壕将他压在土下面。丧心病狂的敌人用坦克在坍塌的工事上反复碾压。敌人走后,李林昌被扒了出来,经过抢救,他再一次死里逃生。

当老人家说起这些时,眼里浸满泪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是幸存者,我的好多战友在一次次战斗中都牺牲了,他们好多才只有十五六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段历史我永远难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啊。”

李林昌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老人家的一席话,既是他发自肺腑之言,也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丁亚平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原行政科科员,阜宁县法院老干部党支部书记,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后,从事过会计、审判、执行、行政工作。爱好摄影,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阜宁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用老兵肖像定格抗战荣光

文图丨丁亚平

2025年,时光的车轮缓缓驶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一特殊年份,宛如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提醒着我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岁月,赓续伟大抗战精神,让历史荣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探访抗战老兵周其根

在盐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上,新老法院人与摄影志愿者主动担当起时光记录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手持镜头,如同执着的史官,决心用影像为抗战老兵们留下永恒的印记。

抗战老兵李也进

我们一次次深入走访,与一位位老兵促膝长谈。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战斗故事,在老兵们的讲述中徐徐展开。他们曾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曾忍饥挨饿,在恶劣环境中坚守阵地。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血与泪的艰辛,彰显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探访抗战老兵邓成银

当镜头聚焦在老兵们的脸上,一幅幅让人动容的肖像就此诞生。在老兵们那深邃且坚毅的目光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触摸到了抗战精神那不朽的脉搏。那目光中,有对逝去战友的深切缅怀,有对和平的无比珍视,更有对家国深沉的担当。

郭磊

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教育处干警,吉林市关爱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协会会员,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向历史深处的旅行

文图丨郭磊

寻访老兵足迹,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通过镜头定格抗战老兵今日风采,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

抗战老兵韩景俊

拍摄老兵的过程,是一场“向历史深处的旅行”,当镜头对准老兵饱经沧桑的面庞时,我仿佛在阅读一部活着的抗战史。97岁的抗战老兵韩景俊,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从通信员到军分区顾问,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诠释着“忠诚”二字。

追忆烽火岁月

当被问及战争中最怕什么时,老人沉思片刻后说:“最怕战友倒下,最怕没能守住祖国的土地。”老人颤抖着敬礼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时间沉淀下的那份家国情怀。

在军旗前敬礼

能记录下这些影像是我的荣幸,也是时代赋予影像工作者的责任。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凝视,让我们走进老兵的世界,把敬仰化为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皓首犹闻鼓角鸣

丹心总向关山行

我辈莫忘烽火路

家国从来靠骨撑

·END·

策划主编审核:李芹

编辑制作:郭家霓


来源:天平文化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