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巴黎协定》的规定,195个签约国每5年要更新一次减排承诺文件,叫《国家自主贡献》(NDC)。截至9月中旬,只有不到40个国家交了新的内容,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气候问题这几年像跑马拉松一样,大家一边喊着“救救地球”,一边往前跑。
可问题是,有些国家跑着跑着突然开始走神,有的干脆原地停下,还有的像美国,直接准备调头走回起点。
根据《巴黎协定》的规定,195个签约国每5年要更新一次减排承诺文件,叫《国家自主贡献》(NDC)。截至9月中旬,只有不到40个国家交了新的内容,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更尴尬的是,就算这些国家交了,大多数的内容也不够看。联合国根据现有承诺算了一笔账,如果大家按这个速度减排,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至少还要涨2.6℃,比《巴黎协定》设定的理想控制目标高出一大截——《巴黎协定》各国承诺2℃以内是底线,1.5℃是最好。
为此联合国打算两步走:先在10月底发一份评估报告,看看大家偏离有多严重;再接着11月去巴西贝伦开第30届气候大会(COP30),继续商量怎么把这次的“气候差”补回来。
美国在环保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拜登总统任内提交了新版NDC,承诺到2035年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61%。但现在问题来了,拜登的4年任期已过,特朗普上台后对气候政策并不支持。
这相当于在减碳马拉松的赛道上,突然有人大喊一声“跑什么跑,开车不香吗”,然后开着“碳排放战车”直接逆行。
更重要的是,美国是历史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领头羊”一旦不带头,其他“羊”也会跟着停下。因为《巴黎协定》本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同侪压力机制”——你减我也减,大家互相监督。美国一旦退群,这种压力机制会直接崩盘。
再看另一个国家——印度。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纸面数据看起来还不错,非化石能源发电已经占到总量的近一半。实际情况是,这些新能源不稳定,像太阳能、水电,说来就来,说停就停。加上缺乏足够的储能设备,印度的电力骨干依然是化石燃料。
同时,印度的电力需求还在继续涨。AI数据中心越来越多,空调也在高温下成了标配,结果就是——电不够用。印度的应对办法是继续建燃煤电厂,“减排”这个词基本成了装饰。
气候与能源经济学家南迪尼·达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印度或许能完成自己设定的2030年目标,但排放量根本降不下来”。这就像你承诺每天跑步半小时的同时,饭量也翻倍增长,体重一点没轻。
除了政策态度,还有一个老问题:钱不够。在阿塞拜疆举办的COP29大会上,近200个国家同意要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增加三倍。听起来很大方,对比目标数据就会发现,远远不够。
根据协议,富裕国家承诺到2035年每年至少提供3000亿美元,理想情况是每年能有1.3万亿美元投入到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项目上,但现实很骨感。
目前,陆上风电的发电成本比2015年降了三分之二,太阳能成本更是跌了78%,然而,新能源所需的庞大电网远超出能源产生成本。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国政府仍对新能源保持消极状态。
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说了一句非常扎心的话:“工程师们已经完成了使命,是政策制定者没跟上”。
这就是目前的全球气候现状:减碳马拉松越跑越慢。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