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节已是晚秋,若雨水收得早些,草木早该显露出干枯之态;可今日雨水偏不收敛,即便快入冬了,仍淅淅沥沥落个不停。昨日下午,大雨如注,下了许久——这雨下得及时:小春作物栽种完毕后,点在稻田里的蚕豆、播撒进松软沙土的麦种,还有埋入潮湿泥土的油菜籽,正借着充足的雨水浸润
晨起伴着丝丝细雨,我往城西鹦鹉山漫步,赏景。这雨雾中的青山,烟云朦胧,想来该是一幅如梦如诗的美丽画卷。
时节已是晚秋,若雨水收得早些,草木早该显露出干枯之态;可今日雨水偏不收敛,即便快入冬了,仍淅淅沥沥落个不停。昨日下午,大雨如注,下了许久——这雨下得及时:小春作物栽种完毕后,点在稻田里的蚕豆、播撒进松软沙土的麦种,还有埋入潮湿泥土的油菜籽,正借着充足的雨水浸润,钻出土层、冒出新芽,无畏地迎着寒风生长。
大雨过后,雨脚并未停歇,细雨如烟似雾、如露似梦,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迷人境界。天气虽寒,又飘着点点细雨,晨练之人寥寥,整个公园显得寂寥幽静。我走在青松、栗树遮蔽的小径上,呼吸着氧粒子充盈的清晨空气,一边散步锻炼,一边享受这份悠然自在。这般宁静致远的景致,太适合赋一首清新小诗,将这景美情切的场景描摹下来,想来会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温润的小雨稠密地斜飞着,反倒给寒冷的时节添了几分暖意,让人仿佛能在天寒之日,瞥见春日的朦胧秀色。湿漉漉的枝叶间,唯有针状的松叶仍活力四射;栗树叶、板栗叶已染黄,这些知寒晓暖的叶片,待西北风狂吹时便会飘落大地,寻得诗意的归宿,继续践行着“化作春泥”的奉献。
穿出幽暗松林,眼前骤然开阔——一片广袤的大草甸映入眼帘,令人豁然开朗。草甸左侧,修长的银杏树直插云天,格外出众。宽阔的草甸像一座巨大的百花园:因雨水丰沛、水土湿润,牵牛花的藤蔓依旧碧绿,娇媚的喇叭花似在吹奏晚秋的乐章;长得蓬蓬松松的野草,顶着雪白的絮绒在秋风中轻扬,满是思乡的韵味。难怪高明的画家,只需简单勾勒出湖水、夕阳、苇絮,再点缀几只晚归的水鸟,添一轮淡淡的圆月,便能点染出无尽的思乡之情。这片缓坡草甸,一年四季皆有无限诗意,其中又以秋季为最。丰茂的百草镶嵌在三面林木环绕的静谧之地,只在缓坡下方,留一弯月状的湖水,名为“来青湖”。湖水常年充盈,鱼虾自在游弋,引得水鸟络绎不绝前来凑热闹。湖水与大草甸相连,四周又有碧树镶边,景致美不胜收。在高原生活的人们,常被群山遮挡视线,而这样广袤的草甸,恰好能拓宽心灵空间,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鹦鹉山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单是山名的由来,便可知晓这座城西青山,自古便是林木葱茏的翠屏——“鹦鹉来青”为镇南八景之一,青山因曾有鹦鹉栖息而得名,鹦鹉亦让青山声名远扬。公园内与龙川轩中,立有民国元老李根源题写的“郑和故里”碑;不远处陆家屯路边的石崖上,亦有一块“郑和故里”摩崖石刻。这两块碑刻,引得南华的文人和文化爱好者兴致浓厚,纷纷撰文讲述郑和与南华的故事,大致都认为郑和的童年时光是在南华度过的。
说起鹦鹉山的“文化气质”,最形象的描述莫过于我县退休老教师张兆钫的诗作。年近九旬的他,古诗词功底深厚,心中常牵挂南华的山水,留下多首歌咏南华美景的作品,其中《南华鹦鹉公园吟》一首七律写道:“城西胜境景妖娆,鹦鹉画屏分外娇。抱月亭中琴韵美,来青阁内诗兴饶。龙川轩里名碑显,得翠廊前美画描。文化蕴藏丰富厚,再经装点赛琼瑶。”如今,越来越多人喜爱到这风景优美、文脉浓厚的公园中赏景锻炼。
晚秋的鹦鹉山,经秋雨浸润,草木间透着无限芬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融共生。优美风景与浓厚文脉交相辉映,风光愈发迷人,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卞育能,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教师报》《新德育》《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等刊物发表诗文千余篇(首),出版个人文化散文集《黑泥温泉·一街》。现为南华县第一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