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朋友也是爱书之人,爱买书,爱看书,爱带着孩子阅读,所以也喜欢这个话题。
上一篇分享了我家的重资产——
藏书。
很多朋友也是爱书之人,爱买书,爱看书,爱带着孩子阅读,所以也喜欢这个话题。
其中也有一些困惑,比如我会被高频问到这个问题:
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娃从小也看了很多书,但学校每次考语文,为啥阅读理解还是错一堆,语文瞬间变学渣?
阅读量的确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阅读量是不行的,但只有阅读量也是不行的。
关于孩子阅读这个话题,我写过一篇比较系统的论文——《开展家庭亲子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收录于今年出版的《中国家庭教育报告 2022》(由于流程比较长,出版有一定延后)。
在这篇文章里,我给出了不少阅读方法。
比如,如何以兴趣为起点来激发孩子阅读内在动机,同时也使得读书种类更为丰富。
孩子看了一面墙的书,只能说明阅读量有了。考语文特别是阅读理解考不好,则说明只注重了“量”没注重到“质”,阅读能力并没随着阅读量提升。
关于阅读的“质”:
第一是图书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经常是他接触到什么,他入手是什么,他就认为阅读是什么。
第二是读书的质量:孩子有没有读进去、读懂和读透。
不带思考的行万里路,只是做个邮差,而缺少策略的读万卷书,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书童。
虽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读书也不能这么功利,但是家长关心的考试也是绕不过去。
从考试来看,语文是所有科目里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考每个分数,经常有上百人,而经常是一个学校统招也就100多人,那么同样的分数,先招谁呢? 就是看语文成绩,语文好的学生优先。语文如果再同分了,再看数学。所以,同分不同命,一般就差在语文上。
而在一张语文试卷里,阅读理解部分是占比最大的。
以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00分)为例,各板块赋分如下:
基础运用:约15分
古诗词和文言文:约15分,其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占大头
阅读:约30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
写作:40分
其中,基础运用也是用阅读材料的形式来呈现的,所以语文基本就是考察阅读和写作。
以前我说过,作文其实是可以提前准备的,要和别人拉开距离有一定难度,所以就得在阅读理解这个大项目上下功夫。
失阅读者,失语文。
关于“为啥看了一堆书,语文仍然考成渣?”之谜,谜底是:孩子阅读量上去了,阅读能力却没有效提升。
要在阅读能力上使劲,我们得首先知道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什么:
认读感知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推理解释能力
评价鉴赏能力
迁移运用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随着阅读量发展起来,具体的原因我总结出4点,这样家长也就能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改善了。
01阅读的内容过于单一
古文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部分,还有非虚构阅读。很多孩子小时候看虚构阅读,比如绘本故事、童话类的还挺有兴趣,但是一到古文和非虚构阅读就有点薄弱。
改善方法: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所选书目不适合孩子年龄层和心理发展阶段
这点我在《开展家庭亲子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一文里有详细分析,列出了各年龄段的选书和共读方法。
只重视泛读,不重视精读
孩子阅读量大,但都是泛读,看过算数,没有针对性的精读训练,造成阅读能力总在原地徘徊。
而精读要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分析,比如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结构分析、情节内在逻辑、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分析、文学艺术风格赏析、言外之意判断等等……
在泛读的基础上,选一些经典进行精读,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只埋头阅读不重视交流和检验,缺乏反馈机制
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果平时没有交流和反馈,家长只能看考试,考得好就觉得不错,考得不好就觉得很渣,这就有点盲目和被动。
现在我们面临的选择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毕竟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经不起屡屡人肉试错,更要精心选择资源,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上。
。花生妈的小纸条
家长眼里的阅读理解,其实还涉及到应试问题,读书多不等于会做阅读理解题。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可是最大头。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
来源:花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