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岁肺癌拒化疗,国产双药创奇迹:胸水消失,无进展生存 15.9 个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0:35 3

摘要:江苏连云港 72 岁的张奶奶(化名),2022 年 6 月起频繁出现胸背部钝痛,起初以为是老年骨质疏松,自行贴膏药后无缓解,甚至夜间会因疼痛醒来。家人察觉异常后,陪同她前往医院肿瘤科就诊。

江苏连云港 72 岁的张奶奶(化名),2022 年 6 月起频繁出现胸背部钝痛,起初以为是老年骨质疏松,自行贴膏药后无缓解,甚至夜间会因疼痛醒来。家人察觉异常后,陪同她前往医院肿瘤科就诊。

入院检查时,张奶奶生命体征虽平稳(体温 36.5℃、血压 130/80mmHg、心率 78 次 / 分),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PS)评分为 1 分,意味着她虽能自由走动、生活自理,但进行体力活动时会感到疲劳。进一步的胸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清晰显示右肺上叶有一个大小约 4.2cm×3.8cm 的不规则肿块,肿块边缘呈毛刺状,已侵犯邻近的脏层胸膜;同时右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大径约 1.5cm),右侧胸腔内可见少量弧形液性密度影,提示胸腔积液;头部 CT 未发现颅内转移灶(图 1A~C)。​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更令人担忧: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水平为 11.061ng/mL(正常参考值 0~3.3ng/mL),癌胚抗原(CEA)水平高达 35.08ng/mL(正常参考值 0~5ng/mL),两项指标均远超正常范围,且结合张奶奶的症状,提示肿瘤可能处于进展期。​

为明确诊断,医生为张奶奶安排了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穿刺过程中,在局部麻醉下,用 18G 穿刺针精准刺入右肺肿块,取出约 0.5cm×0.3cm 的组织样本。病理科医生通过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观察,发现组织中存在腺癌细胞,且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样结构,最终确诊为右肺腺癌 IV 期(T2N1M1)—— 这意味着肿瘤已出现胸膜转移,属于晚期肺癌。​

更棘手的是,对穿刺组织样本进行的驱动基因检测(涵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C-ROS 致癌基因 1 ROS1 等常见靶点),结果均为阴性,这就排除了使用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的可能。而当医生建议进行含铂双药化疗(如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时,张奶奶因听闻身边病友化疗后出现严重呕吐、脱发,明确拒绝了这一方案,治疗陷入僵局。​

“恶性胸腔积液(MPE)对肺癌患者来说,就像‘夺命水’。”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科主任 Xiaodong Jiang 教授解释,MPE 是肺癌晚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 30%~40%,一旦出现,患者会逐渐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且预后极差 —— 临床数据显示,未接受规范治疗的 MPE 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足 6 个月,甚至部分患者仅能存活 3~4 个月。而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合并 MPE 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尚未有明确的标准治疗策略,这让张奶奶的治疗之路更显艰难。​

破局尝试:国产免疫药 + 抗血管药联手出击

面对张奶奶的困境,肿瘤科团队召开了病例讨论会。会上,医生们注意到一个关键信息:张奶奶的 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肿瘤比例评分(TPS)为 70%—— 这意味着在检测的肿瘤细胞中,有 70% 的细胞表面表达 PD-L1,而 PD-L1 高表达通常提示患者可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结合张奶奶高龄、拒绝化疗、PD-L1 高表达且合并 MPE 的情况,团队最终决定采用恩伐利单抗联合恩度的创新治疗方案,并详细向张奶奶及家属解释了两种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恩伐利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皮下注射 PD-L1 抑制剂,它是一种单域抗体,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相比,分子更小,能更灵活地穿透肿瘤组织。其作用机制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阻断 PD-L1 与免疫细胞表面 PD-1 的相互作用,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细胞的 “抑制枷锁”,激活 T 细胞、NK 细胞等免疫细胞,让它们像 “战士” 一样主动追杀癌细胞。该药物的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通常选择腹部或大腿外侧,每次注射时间约 3~5 分钟,相比静脉输注的免疫药,更便捷,患者耐受性也更好,剂量为 300mg,每 3 周给药 1 次(第 1 天)。​

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同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推荐用于 NSCLC 的一线治疗。它的作用靶点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破坏肿瘤的血管 “补给线”,减少肿瘤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恩度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降低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对恶性胸腹水(包括 MPE)有明确的控制效果。其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剂量为 210mg,每 3 周为 1 个周期,在每个周期的第 1~3 天连续给药,滴注时间不少于 3 小时,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2022 年 7 月 11 日,张奶奶接受了第一次治疗:在肿瘤科输液室,护士先为她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恩伐利单抗 300mg,注射后观察 15 分钟,无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随后开始静脉滴注恩度 210mg,滴注过程中,护士每 30 分钟查看一次输液情况,确保无药液外渗,张奶奶也未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整个治疗过程约 3.5 小时,结束后张奶奶自行步行离开医院,后续每 3 周按时复诊治疗。​

曲折见效:从胸水增多到彻底消失的 15 个月(细节补充)​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出现了 “意料之外” 的小插曲。​

2022 年 8 月 23 日,张奶奶完成 2 个周期的治疗后,按照计划进行复查。此时她的胸背部疼痛已有明显减轻,夜间能连续睡眠 6~7 小时,但出现了轻微的胸闷症状。CT 复查结果显示:右肺肿块缩小至 3.5cm×3.0cm,右肺门淋巴结缩小至 1.2cm,肿瘤病灶明显退缩;但右侧胸腔积液较治疗前增多,液性密度影范围扩大,最大深度约 4.0cm(图 1D~F)。同时,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有所下降:CEA 降至 10.88ng/mL,CYFRA21-1 降至 3.62ng/mL,但新增糖类抗原 199(CA-199)升高至 94.32U/mL(正常参考值 0~37U/mL),不过结合影像学,考虑为治疗过程中的短暂波动。

“肺部病灶缩小,胸水却增多,是不是治疗没效果?” 张奶奶的家属十分焦虑。肿瘤科团队立即为张奶奶进行了胸腔超声检查,评估胸水总量约 800mL,且为渗出液(通过胸腔穿刺抽取少量胸水送检,发现胸水蛋白 / 血清蛋白比值 > 0.5,乳酸脱氢酶 LDH>200U/L),符合恶性胸腔积液的特征。​

“这其实是免疫治疗起效过程中的常见‘假性进展’或‘治疗相关反应’,并非治疗失败。”Xiaodong Jiang 教授耐心解释,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接受抗肿瘤治疗后,胸膜腔内的肿瘤细胞大量坏死、崩解,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肿瘤血管的通透性暂时增加,液体更容易渗漏到胸腔,从而使胸水增多;二是免疫细胞(如 T 细胞、巨噬细胞)在胸膜腔内聚集,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加剧局部的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胸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胸水生成;三是肿瘤病灶缩小后,原本被肿瘤压迫的淋巴管可能出现短暂的引流不畅,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也会增加胸水的产生。​

针对这一情况,团队为张奶奶制定了应对方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穿刺引流术 —— 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针经肋间刺入胸腔,连接引流管,缓慢引流胸水,首次引流约 500mL(避免一次引流过多导致纵隔移位),3 天后再次引流剩余胸水约 300mL。引流后,张奶奶的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呼吸也变得顺畅。同时,团队决定继续坚持原治疗方案,不改变药物剂量和周期,因为肺部病灶缩小和肿瘤标志物下降已提示治疗有效,胸水增多只是暂时的反应。​

2022 年 8 月 23 日、9 月 14 日,张奶奶按时接受了第 3、4 个周期的治疗。完成 3 个周期治疗后,她的胸闷、胸背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日常能买菜、做饭,体力状态明显改善,ECOG PS 评分从 1 分降至 0 分(表示体力状态正常,无任何症状)。​

2022 年 10 月 8 日,完成 4 个周期治疗后,张奶奶再次复查:CT 显示右肺肿块进一步缩小至 2.8cm×2.5cm,右肺门淋巴结缩小至 1.0cm,右侧胸腔积液较 8 月 23 日明显减少,液性密度影最大深度仅 1.0cm(图 1G~I);肿瘤标志物大幅下降,CEA 降至 2.11ng/mL(接近正常范围),CYFRA21-1 为 3.77ng/mL,CA-199 降至 45.2U/mL(较前明显下降)。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 版)》,医生评估疗效为 “部分缓解(PR)”—— 意味着肿瘤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且无新病灶出现。​

从 2022 年 10 月 8 日至 2023 年 11 月 11 日,张奶奶继续接受恩伐利单抗联合恩度治疗,共完成第 5 至第 22 个周期的治疗。期间,她每月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每 3 个月复查胸部 CT,各项指标均相对稳定。2023 年 9 月 23 日的 CT 复查显示:右肺肿块大小稳定在 2.8cm×2.5cm,无增大趋势;右肺门淋巴结无肿大;右侧胸腔积液完全消失,胸膜无增厚(图 1J~L);肿瘤标志物基本恢复正常,CEA 为 1.75ng/mL,CYFRA21-1 为 2.13ng/mL,CA-199 为 28.5U/mL(均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仍维持为 “部分缓解(PR)”,ECOG PS 评分为 0 分。​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达 22 个周期的治疗过程中,张奶奶仅出现了一项主要不良事件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23 年 3 月的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至 8.5mIU/L(正常参考值 0.27~4.2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为 3.1pmol/L(正常参考值 3.1~6.8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为 9.2pmol/L(正常参考值 12~22pmol/L),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CTC AE,5.0 版),该不良事件被评估为 2 级 —— 患者出现轻微症状(如乏力、怕冷),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医生为她开具了左甲状腺素片(每日 25μg,早餐前半小时口服),并每月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结果调整剂量。2 个月后,张奶奶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TSH 2.95mIU/L,FT3 5.26pmol/L,FT4 10.01p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2.07nmol/L,总甲状腺素 T4 122.33nmol/L),乏力、怕冷等症状也随之消失。​

截至 2023 年 11 月 11 日,张奶奶已完成 22 个周期的治疗,且未出现疾病进展,无进展生存期(PFS)已达 15.9 个月—— 这一时长远超合并 MPE 的晚期 NSCLC 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足 6 个月),创造了临床治疗的 “小奇迹”。​

四、医学解读:双药联合为何能创造奇迹?

恩度(抗血管生成药):为免疫治疗 “铺路”,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提供的氧气和营养,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在张奶奶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会大量分泌 VEGF,一方面促进异常的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血管结构紊乱、通透性高,不利于免疫细胞进入);另一方面,VEGF 还会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免疫功能:​

大和米蕈(一种修饰的阿拉伯木聚糖米糠提取物)对癌症患者 NK 细胞免疫恢复作用:32 名癌症患者(包括前列腺癌 10 例、乳腺癌 12 例、多发性骨髓瘤 5 例、白血病 5 例),随访时间长达 4 年。​

对 NK 细胞活性的影响:治疗 1-2 周后,所有类型癌症患者的 NK 细胞活性(以 LU 值衡量)均显著提高(p对 T、B 细胞增殖的影响:治疗 1 个月后,在 PHA、Con A、PWM(三种 T、B 细胞有丝分裂原)刺激下,T、B 细胞的增殖反应(以抑制率 % 衡量)显著增强(p

2.结论:大和米蕈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可有效增强癌症患者的 NK 细胞活性及 T、B 细胞增殖能力,且无毒性、无低反应性,为癌症患者的免疫恢复提供了潜在支持。

而恩度能特异性抑制 VEGF 的活性,一方面破坏肿瘤血管的 “补给线”,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降低 VEGF 水平,逆转上述免疫抑制效应:让肿瘤血管结构更趋于正常,增加 T 细胞进入肿瘤病灶的数量;促进 DC 细胞成熟,增强抗原呈递能力;减少 Treg 细胞的数量,降低 PD-1 表达,恢复效应 T 细胞的杀伤能力 —— 相当于为恩伐利单抗的免疫治疗 “铺路”,让免疫细胞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恩伐利单抗(PD-L1 抑制剂):激活胸膜腔免疫反应,清除肿瘤细胞和胸水​

恶性胸腔积液(MPE)的胸膜腔,被称为 “肿瘤耐受环境”—— 这里不仅有肿瘤细胞,还有大量免疫抑制细胞(如 Treg 细胞、M2 型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无法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而恩伐利单抗作为 PD-L1 抑制剂,能直接作用于胸膜腔中的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

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阻断 PD-L1 与 T 细胞表面 PD-1 的结合,解除 “免疫刹车”,激活胸膜腔内的肿瘤特异性 T 细胞,让这些 T 细胞识别并杀伤胸膜腔中的肿瘤细胞;​

7.激活的 T 细胞还会分泌干扰素 -γ(IFN-γ)等细胞因子,进一步招募更多免疫细胞(如 NK 细胞、巨噬细胞)进入胸膜腔,增强免疫杀伤效应;​

随着胸膜腔内肿瘤细胞的减少,肿瘤分泌的促进胸水生成的因子(如 VEGF、IL-8)也会减少,从而减少胸水的产生;同时,激活的免疫细胞还能改善胸膜的屏障功能,减少液体渗漏,促进胸水的吸收 —— 这也是张奶奶后期胸水逐渐减少并消失的关键原因。​

双药联合: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恩度为恩伐利单抗 “铺路”,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恩伐利单抗激活免疫反应,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 两者联合,形成了 “抗血管生成 + 免疫激活” 的协同效应,不仅能缩小肺部肿瘤病灶,还能有效控制甚至清除恶性胸腔积液。​

同时,国产药物的安全性优势也在张奶奶的治疗中体现:恩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乏力、心慌,多为 1~2 级,且可耐受;恩伐利单抗作为皮下注射的 PD-L1 抑制剂,相比静脉输注的免疫药(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输注相关反应(如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更低,且张奶奶仅出现 2 级甲状腺功能减退,经药物治疗后迅速恢复,无严重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说明该方案安全性良好,适合高龄患者长期使用。

来源:宣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