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调研团:运河潮涌处,青春筑梦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1:07 1

摘要:6月27日至7月20日,由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姚洲老师、曹福然老师带领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团队23余名师生,踏上了塘栖、西塘、南浔、双林、安昌五座运河古镇的实地调研之旅。此次行程旨在为“打造世界级运河古镇”战略规划收集一手资料,通过青年视角挖掘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峰 通讯员 洪枫兰 指导老师 姚洲

6月27日至7月20日,由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姚洲老师、曹福然老师带领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团队23余名师生,踏上了塘栖、西塘、南浔、双林、安昌五座运河古镇的实地调研之旅。此次行程旨在为“打造世界级运河古镇”战略规划收集一手资料,通过青年视角挖掘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用专业学识为古镇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师生们沿着千年运河的脉络,在青石板路上探寻古镇复兴的密码,在桨声灯影中勾勒文化传承的蓝图。

浙大城市学院调研团队集体合影

壹・使命锚点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文化工程,“打造世界级运河古镇”计划正推动运河沿线古镇实现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活化利用的跨越式发展。此次调研聚焦浙北运河古镇群落,其中南浔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单位,西塘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座古镇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大运河最具江南韵味的文化长廊,成为展现中国运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浙大城市学院在塘栖集体调研

运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调研团队带着“如何让千年古镇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核心命题,深入五座古镇的街巷肌理,试图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的协同发展难题。

贰・古镇巡礼

塘栖:运河明珠的新生之路

在塘栖古镇,横跨大运河的广济桥成为调研焦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七孔石拱桥,至今仍是两岸居民往来的重要通道。调研团队登上桥面,俯瞰运河上往来的货船与游船,实地考察“运河古镇生活化”的现状——桥畔的绿豆糕飘出阵阵香气,河边石阶上村民浣衣的场景唤起童年记忆。

塘栖调研小组成员合影

塘栖古镇广济桥

西塘:活着的千年画卷

骄阳烈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活着的千年古镇”。沿着总长1300多米的烟雨长廊漫步,针对古镇同质化问题,调研团队实地采访了汉服旅拍店长、香水店长、酒吧店长等,重点记录了古镇在商业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力。“这里的廊棚既是遮阳避雨的实用建筑,更是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这种活态传承正是运河文化的精髓。”这是参与调研的某位同学由衷的感叹。

西塘调研小组成员与当地商铺管理人员合影

西塘小组成员采访汉服店老板

南浔:中西合璧的商埠传奇

南浔古镇的调研从頔塘故道开始,这条始建于晋代的运河古道,见证了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商业传奇。在“浔掌柜糕饼铺”里,调研小组同非遗“定胜糕”技艺传承人洪永宏老师交谈,感慨传统手艺在岁月长河中的承续与焕新;在张石铭旧宅前,师生们被这座融合江南园林与法式洋楼风格的建筑群所震撼——砖雕门楼的传统纹样与彩色玻璃的西洋图案相映成趣,恰如南浔“耕读传家”与“通商四海”的双重基因。

南浔调研小组成员和非遗传承人洪永宏合影

南浔古镇中西结合的张氏旧宅(部分)

双林: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

双林的调研记忆从“三桥”开始,处处可见非遗元素的点缀。绫绢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从费新我艺术馆开启,调研小组十分幸运,获得了馆长次日专访的机会,即将在这座艺术殿堂里展开关于绫绢技艺传承的深度对话。夜幕降临后,“双林记忆”湖绫馆成了新的探索地,在这里能直观感受到绫绢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传统织造纹理与现代审美需求碰撞出别样火花。而在重建的大观茶楼里,一场关于古镇变迁的访谈温情上演,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岁月故事,与绫绢技艺的千年传承遥相呼应。

双林调研小组成员合影

双林三桥

安昌:腊味飘香的年味古镇

在安昌,聆听印糕故事,品尝“师爷馄饨”是调研的开始。在师爷馆里,通过泛黄史料与生动场景再现,调研小组深入解读师爷群体的职业伦理规范与细致职务划分——那些藏在公文笔墨里的处世智慧,在光影间缓缓铺展。移步母子酱油馆,百口酱缸整齐排列的壮观阵列令人震撼,陶缸表面的岁月包浆诉说着古法酿造的坚守;石雕馆里的精美作品镌刻着时光印记,民俗风情馆前循环播放的水上婚礼、社戏影像,则让传统民俗活态呈现在眼前。行程尾声,团队参访古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从当代治理视角为这场文化之旅注入新的思考维度。

安昌调研小组成员合影

安昌古镇母子酱油馆院中的百口大缸

叁・调研印记

非遗盛宴:舌尖与指尖的传承

调研行程中,一场场“非遗盛宴”让师生们沉浸式感受运河文化魅力。在安昌古镇,同学们亲手体验“印糕”技艺;在南浔古镇,与定胜糕非遗传承人交谈…… 指尖的触感与舌尖的味道,让抽象的文化遗产变得可感可触。

安昌古镇印糕

南浔小组采访非遗传承人洪永宏老师

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更让调研充满温情:塘栖的叔叔领着同学到自己家中品尝杭帮面,南浔的老伯亲自为大家介绍三道茶…… 这些温暖瞬间,成为调研之外最珍贵的收获。

调研小组在塘栖古镇被原住民邀请至家里吃杭帮面

调研小组在南浔古镇原住民家里喝三道茶

星空论坛:青春视角的振兴构想

调研收官之夜,在塘栖古镇的运河边,一场别开生面的“星空论坛”悄然开启。

调研小组成员在塘栖古镇运河边

“可以打造运河古镇联盟,实现资源共享”“用VR技术还原运河商贸盛景”“开发非遗主题研学路线”…… 这些由年轻思维碰撞出的创新火花,正为运河古镇的活化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古镇不仅能够重现历史风貌,提升游客体验,更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运河古镇将以更年轻、更生动的方式延续文脉、点亮未来。

当月光洒在平静的运河水面,师生们共同勾勒出世界级运河古镇的美好蓝图——那里既有桨声灯影的诗意栖居,也有古今交融的活力场景;既有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也有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浙大城市学院调研团队在塘栖古镇合影

此次运河古镇调研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师生们带着问题走进古镇,带着思考离开运河,这些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感悟,终将转化为推动运河古镇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