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就在上周,隔壁县做泥瓦匠的老张,被杭州一家上市公司请去当“诚信顾问”,日薪两千,包吃住。
“老实”这词,前两年在酒桌上都快成骂人了。
可就在上周,隔壁县做泥瓦匠的老张,被杭州一家上市公司请去当“诚信顾问”,日薪两千,包吃住。
消息传回村,全村人第一反应不是羡慕,是集体揉耳朵:那个连扑克牌都算不清的老张?
故事得从短视频说起。
老张儿子偷偷给他注册了号,拍他拌水泥、砌墙缝,镜头里就一句话:“这面墙我保三十年,裂一条缝我爬回来补。
”
底下点赞三百多万,评论清一色:
“看他抹灰,我信了‘工匠精神’这四个字。
”
公司HR就是顺着这条评论找来的——他们要招的不是技术大牛,是“让人放心”的人。
数字把“老实”突然变成了硬通货。
去年抖音“新农人”话题,10亿次点赞里,有一半是拍那些话不多、手脚快的农村大叔。
他们直播卖萝卜,不喊“宝宝”,只一句“自家地,打药我吃了死全家”,萝卜链接一秒空。
平台数据说,这类账号的退货率只有0.7%,是全网最低。
政策也悄悄在后面推。
2023年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山东一个班50人,45个是村里出了名的“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老实人。
5个月后,他们组团搞生态米,用老办法沤肥,用新办法直播,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一万六蹦到两万三。
最搞笑的是,培训老师总结:
“这群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质疑老师,让回家试就回家试,结果全试成了。
”
城市职场也在改口。
今年春招,某建筑集团把“优先录用农村老实人”直接写进海报。
HR经理解释得直白:
“我们算过账,老实人带来的返工成本下降40%,甲方验收一次过,省下的钱够再发半年奖金。
”
82%的受访年轻人说,现在听到“老实”第一反应不再是“好欺负”,而是“靠谱”。
可老实人的短板依旧刺眼。
不会写简历,不会谈价钱,直播时面对“黑粉”骂“装淳朴”,红着眼眶下播。
最惨的是被骗:
有人冒充收购商,让他们先垫运费,一车苹果拉出去,再回来就剩一张欠条。
数字时代,诚信像放大镜,优点放大,伤口也放大。
怎么办?
第一条路,让“老实”有技术盔甲。
县里现在给每个村配“直播辅导员”,任务就是教大叔们关美颜、看弹幕、写脚本,把“不会说话”变成“少说错话”。
第二条路,给老实人上保险。
云南试点“诚信保障金”,一旦农户按合同交货却被跑单,政府先垫80%,再帮追债,半年追回了三百多万。
第三条路,让“老实”能传代。
最新数据,老实家庭子女高考录取率高出平均18%,原因无他:家里不打麻将不吵架,孩子能写完作业。
村里小学老师总结:
“父母不说话,孩子就特别会读书,因为没人打扰。
”
写到这里,想起老张临走前那晚,在村口小卖部买了包五块钱的花生,分给所有人,憋半天就一句:
“以后我如果赖账,你们把这包花生拍我脸上。
”
众人笑成一团,却也都信了他。
时代翻篇,有人靠嘴赢天下,有人靠一句“我保三十年”把日子砌得结结实实。
屏幕前的你,身边还有这样的老实人吗?
留言区开一扇门,说说他们的故事,别让这股慢吞吞的诚实,被热搜冲得太快。
来源:单纯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