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重庆市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13个,面积79.5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重庆累计改造完成1450余万平方米。重庆持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方面能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带来成规模的节能收益,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4月19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消息,2024年,重庆市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13个,面积79.5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重庆累计改造完成1450余万平方米。重庆持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方面能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带来成规模的节能收益,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重庆以能耗水平高、改造效益明显且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医院、商场、酒店和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持续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由单一节能改造向绿色化综合改造升级,并创新建立了以“减碳”为核心目标的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以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
以“减法”谋“加法”,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双赢。建筑节能改造看似做“减法”,实则为城市发展注入“加法”动能。通过采用江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技术,重庆科技馆年节电155万度,减排二氧化碳814吨,生动诠释了“降耗即增收”的辩证逻辑。而全市1450万平方米改造项目年省电费近2亿元,更印证了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经济账本上的长期红利。当“能耗包袱”转化为“节能资产”,传统建筑焕发新生,低碳产业顺势崛起,重庆正在用实践在生态账与经济账之间架起共赢之桥。
以“硬科技”筑“软实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蝶变。既有建筑改造不仅是空间翻新,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从单一节能到绿色综合改造,从被动降耗到智慧用能管理,重庆探索的“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工作机制”与“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科技馆外立面的光伏发电科普平台,既输送清洁能源,又播撒环保理念;建筑智慧管理系统实时优化能耗,让钢筋水泥有了“会思考的绿色大脑”。这些创新实践,既培育了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又催生了低碳服务新业态,为重庆城市竞争增添了绿色软实力。
以“建筑美”塑“生活美”,民生温度标注转型刻度。绿色改造的终极刻度,始终指向人的获得感。据相关数据统计,重庆相关改造项目业主及物业管理单位对改造效果表示满意的比例达98%以上,这背后是改造后室内光环境更柔和、空气更清新的切实体验。当自然光线透过节能玻璃倾洒室内,当新风系统悄然置换清新空气,当智慧调控让室温四季如春,建筑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容器,而是承载舒适与健康的“生活港湾”。重庆以技术之力雕琢环境品质,诠释“民之所望”与“改之所向”的同频共振,让每度电的节约都转化为群众的舒适度,让每吨碳的减排都沉淀为城市的宜居度。
从朝天门到解放碑,从科技馆到写字楼,绿色改造的点滴已在山城连成璀璨星河。这不仅是建筑的焕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它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束之高阁的远景目标,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行动;高质量发展不只追求经济增速的数字跳动,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当更多城市像重庆这般,以“建筑细胞”激活“绿色肌体”,用“低碳基因”重塑“城市血脉”,我们终将绘就一幅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壮美图景。期待这场“绿色接力”持续向前,让每座建筑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注脚,让每处改造都化作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者:刘海琳(两江新区)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