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第1眼TV-华龙网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策划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作品《胜利的回响》,以音乐为史笔,以山河为卷轴,自8月21日起每日推出一首抗战经典作品,将以80首经典抗战音乐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壮怀岁月
八十载春秋,血与火熔铸的民族强音从未消散;万里山河,曾为苦难与抗争写下不朽见证。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第1眼TV-华龙网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策划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作品《胜利的回响》,以音乐为史笔,以山河为卷轴,自8月21日起每日推出一首抗战经典作品,将以80首经典抗战音乐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壮怀岁月。
该系列迄今已连续推出35期,全网累计阅读量突破5400万,成功入选中记协“我的代表作”,引发圈内对抗战音乐的关注热潮,成为现象级主题宣传产品。这背后,是主创团队对抗战精神当代传播的深刻思考与创新实践。
该作品上榜中国记协第73期“我的代表作”。图源:中国记协截图
时代的回响:以音乐筑牢民族集体记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传承伟大精神,更显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文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指明了方向。
主创团队深入研讨发现,抗战主题文艺作品众多,然而却罕有系统、专业且持续的音乐解读策划作品。而抗战音乐作为民族记忆的艺术载体,其精神力量跨越时空,亟待创新传播。于是,团队从浩繁的选题中聚焦这一形式,决心以融媒手段让承载民族深情的旋律再度响彻时代。
回首1931年至1945年,在中国抗战的至暗时期,一批凝聚民族魂、传递必胜信念的文艺作品喷涌而出。《抗敌歌》中“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铿锵誓言、《黄河大合唱》中奔涌着民族不屈精神的澎湃乐章、《嘉陵江上》所抒发的流亡者誓死收复家园的决心——这些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的作品,不仅曾激励亿万民众奋起抗争,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不可磨灭的艺术丰碑,理应被永远传唱、永远铭记。
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与历史自觉,《胜利的回响》在精心策划之下诞生了。该系列策划以每日一首抗战经典的频率,通过老唱片原声重现、“拨动留声机”互动体验以及“旋律之源”“岁月如歌”等专家解读板块,带领观众重回烽火岁月。
策划邀请音乐大师、专家学者和创作者后代深入解读,让沉睡的音符与影像在数字时空重逢。从中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抗敌歌》,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强音;从中国第一部大歌剧《秋子》在重庆国泰剧院的历史性奏响,到《长城谣》中唤起全民抗战斗志的悲壮旋律——截至9月24日,35期作品,35段历史,逐渐构筑起一座穿越八十载的音乐记忆博物馆。
跨界“协奏曲”:多元共创塑造传播新范式
《胜利的回响》没有选择传统制作模式,而是选择了一条融合创新之路——“主流媒体+高校+全国专家学者+音乐家后代”的跨界合作。第1眼TV-华龙网与重庆师范大学携手共创,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汇聚全国11所音乐院校的力量,真正实现了“媒体搭台、学术赋能、艺术呈现”的有机生态。
“这是一次学术与媒体传播的深度融合,已经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汤斯惟认为,《胜利的回响》打破地域局限,对抗战音乐进行深入挖掘与解读,使观众从“听过”到“听懂”再到“了解”最后到“记住”,重构了大众对抗战音乐的文化认知。“民族过往的那些悲苦,从不是该被尘封的过往,这些悲苦里藏着的精神力量,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扬。”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方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方指出,抗战音乐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神感召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作品,凝聚了民族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亟需以新的方式被传播、被记住,避免因时代更迭而被淡忘。”
蒲方认为《胜利的回响》的出现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以短小集中、多媒体化的现代传播语态,将抗战音乐重新引入公众视野,契合当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有效实现了历史内容与当下时代的对接。”
“该系列作品由主流媒体与高校联手,同时跨地域汇聚多学科学者的创新传播模式,这种多元输出不仅科学合理,也拓展了阐释维度,形成多层级、多视角的解读格局。”蒲方表示,这种模式既契合互联网传播规律,也提升了公众对抗战音乐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创新。
“《胜利的回响》通过文艺作品回溯抗战精神,对当代观众理解抗战历史具有独特价值。”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媛同样认为,将经典文艺作品重新呈现给观众,能够帮助人们在艺术感染中重温历史、感知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教育意义。
针对《胜利的回响》跨界传播模式,林媛教授评价其“令人耳目一新”。她表示,这不仅为抗战音乐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作品本身更具现实意义与独特性。“这个作品不仅对音乐专业学者和学子具有研究参考价值,也对广大普通听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非常乐意参与其中。”
共鸣与回响:从学界认可到青年群体的心灵共振
“唱给山河的答案”主题音乐会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9月10日,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内,“唱给山河的答案”主题音乐会上演,实现了从线上广泛传播到线下艺术呈现的深度融合。当《黄河大合唱》的熟悉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自发跟唱,台下许多年轻人眼含热泪。“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学过,今天现场聆听,才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名大学生激动地表示:“这些音乐让我们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热血与坚守。”
线上传播同样引发强烈共鸣。众多年轻网友留言表达内心的震撼与感动:“如今再听《黄河大合唱》,依然能感受到炽热的爱国情怀”“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让历史的记忆留下回响”“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铭记历史,奋勇前行”“历史课本里的歌,突然有了温度”……通过这些真诚的留言,可以看到,《胜利的回响》正在青年一代心中播下历史的种子,激发起深深的爱国情怀。
每期作品都吸引了许多读者热情评论。图源:评论截图
学术界同样不吝赞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一致认为,这些内容既是“历史的证词”,也是“未来的序曲”。专家指出,这种创新传播让抗战音乐走出档案馆,走进现代生活,让那段峥嵘岁月重新变得生动而深刻。
可以说,《胜利的回响》真正打动人的,不只是策划的精细,更是它所带来的广泛共鸣。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截至目前,第1眼TV-华龙网微博话题阅读量超3550万,客户端阅读量破1800万。
通过“线上传播+线下演出+学界联动”的多维传播,《胜利的回响》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专业与大众的桥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胜利的回响》正是这样一次有力的践行——通过学术、艺术与媒介的融合传播,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为主流价值传播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第1眼TV-华龙网 首席记者 林楠 董进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