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老物件,图7是难以启齿的女性用品,最后一个很少人认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9:30 2

摘要:戗子,过去常听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喊声,“戗菜刀”用的就是这个“戗子”!红灯记中磨刀人口中喊的就是这个嘛!这是磨剪子戗菜刀的铲刀,它是由高锰钢淬火制成的铲刀削铁如泥。走街串巷的老人家常用的工具,削铁如泥!在1980年以前,老手艺人磨剪子、戗菜刀的工具,现在看

老物件是先辈们长期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如今,认识这些老物件的人,年龄最小的也接近六十岁了.....

1、戗子,过去常听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喊声,“戗菜刀”用的就是这个“戗子”!红灯记中磨刀人口中喊的就是这个嘛!这是磨剪子戗菜刀的铲刀,它是由高锰钢淬火制成的铲刀削铁如泥。走街串巷的老人家常用的工具,削铁如泥!在1980年以前,老手艺人磨剪子、戗菜刀的工具,现在看不到了。

2、“绳拘”,在没有塑料打包带的年代,绳拘是农家人必备的捆扎工具。它不过是固定在绳子一端的小铁器,却藏着最实用的生活巧思。

捆柴火或庄稼时,先将绳子平铺在地,把作物垂直码放整齐,再将绳子另一端穿过绳拘的孔洞,稍一用力勒紧,最后挽个圈套在绳拘的尖头上 —— 一捆结实规整的柴禾或庄稼便成型了,无论是挑运还是装车都稳当无比。这小小的工具,见证了田间地头的丰收与劳作的艰辛。

3、守车牌便是那时的 “停车钥匙”。这枚小小的牌子一分为二,一面刻着大写数字,另一面是对应的小写数字。车主赶集或办事时,将自行车寄存在看车点,取走一半牌子,另一半则挂在车把上。取车时,只要两块牌子能严丝合缝对合,交上几分钱保管费,就能顺利骑车离开。那清脆的 “对牌” 声,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市井记忆。

4、瓮坛,农村的老式土灶旁,常常能见到嵌在两个灶眼中间的容锅。这口看似普通的锅,是旧时农家的 "多功能厨房神器"—— 清晨用来烧一壶滚烫的开水,供全家洗漱饮用;晌午则熬煮喷香的肉汤或浓稠的米粥,借着土灶的余温慢慢煨炖,滋味格外醇厚。

把瓮坛架在灶边,既能烧水、煮稀饭,也能煨汤,熄火几小时后里面的食物依旧温热。农村餐馆要加热水,常从这儿舀取;甚至可以用绳子把它吊在无烟囱的土灶门口,炖肉煨菜正合适。冬日里围着火台聊天时,吊在火上的瓮坛里,腊肉排骨炖豆子慢慢熬煮,香气伴着 “龙门阵” 飘出老远。它见证了每一顿家常便饭的诞生,也留存着乡土烟火最本真的味道。

5、石砘又称 “砘子”,是播种小麦时的关键农具。先用耧车将麦种播进土壤,紧接着便要用石砘在田垄上滚过,凭借自身重量将松散的土壤压实。

这样一来,既能防止种子被风吹走,又能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发芽率。在机械化耕作普及前,这沉甸甸的石砘,承载着农家人对丰收的期盼。

6、铝饭盒,我今天刚刚找出来的一个,1984年购买的青岛钢精制品厂出品的玉鸟牌特大饭盒

7、当今六十岁以上的女性都用过月经带。在卫生巾尚未普及的年代,卫生带是女性的私密用品,也藏着一代人的羞涩与无奈。六十多年前,不敢直呼其名,只能指着卫生带说要 “玉兰牌扑克”,这份窘迫正是当时社会观念的缩影。

更早的时候,甚至会用烧过的草灰来替代。这个如今看来略显粗糙的物件,藏着旧时女性难言的窘迫,也见证了卫生用品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看来简单甚至粗糙的物件,在当年却是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见证了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进步。

8、辕刀是生产队赶车人的 “必备工具”。它的刀刃锋利,主要用途是扎紧车辕上的绳套,确保货物捆绑牢固;遇到紧急情况时,又能快速割断绳套,避免危险发生。在集体劳作的年代,这把小小的辕刀,默默守护着赶车人的安全与运输的顺利。

9、私章盒子是许多人的 "随身必备品"。这个小巧的木盒通常分为两格,一格安放刻着姓名的私章,另一格盛着鲜红的印泥,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在那个不少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年代,

私章就是重要的身份凭证:生产队分粮分草、单位发工资领福利,只要盖下私章,便能完成手续。直到八十年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提高,签名逐渐取代了盖章,私章盒子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10、拖子,下地干活用拖车,相当今天的拖拉机。这是木的还有铸铁的,每个生产队都有,马车有橡胶轮的很少,铁轮也不多,木轮最多。八十年代前,我们这边每个“生产队”,都不可缺少的拖车子,专门用来托铁齿耙粑地用的。过去的物品现在少见,60岁以上人群有接触机会。

11、线绳拐子!合绳用的手摇拧车。打绳子用的一种工具!用途很广!这个是早年拧鞭子的工具,就是赶牲口用的鞭子;这是80年代前劳动人民用来打绳子的

12、竹编油篓,在塑料容器尚未普及的年代,竹编油篓是农家必备的 “储物神器”。巧手的篾匠选取韧性十足的竹篾,经剖、削、编等多道工序,织出细密紧实的篓身,再层层糊上浸透桐油的油纸 —— 这层油纸是防漏的关键,需反复涂刷、晾晒,直至篓身摸起来油润发亮。

那时的油篓用处极广,装菜籽油、花生油不易渗漏,盛粮食能隔绝潮气,就连走亲戚送特产,也是用它装好再裹上粗布,既体面又结实。如今菜市场、杂货铺里全是轻便的塑料桶、玻璃瓶,竹编油篓早已难觅踪迹,唯有在民俗博物馆或老木匠的藏品里,才能瞥见它带着竹香与油光的身影,那是老一辈匠人用心生活的见证。

13、钻子一头是尖锐的铁尖,一头是木柄,鞋帮和鞋底太厚缝不透时,用它轻轻一扎,针脚就能顺利穿过,妈妈总说 “有了它,做鞋省一半力”。

14、物品可能不为年轻人所知,能够识别它的人通常年龄在50岁以上。尽管许多人猜测它是削皮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外形相似。该工具由金属和木材制成,具体用途是什么?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了解。

来源:小雪爱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