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在何处?这是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倘若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迈步”,会连续“穿越”4个新石器文化时代。最上,是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好川文化,这里发现了陶器、古稻田和环壕的遗迹;下一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7000年至6000年,留有陶鼎
丰富的文物背后,是古人的生活气息、生产秩序,倘若以此连接古今,释放的是文化韵味、激发的是文化认同
下汤遗址发掘现场。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浙江台州仙居县,走进下汤遗址,必须看一看那处特殊的探方。
“特”在何处?这是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倘若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迈步”,会连续“穿越”4个新石器文化时代。最上,是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好川文化,这里发现了陶器、古稻田和环壕的遗迹;下一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7000年至6000年,留有陶鼎、陶豆的残件;再往下,距今8300年至7000年,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地层里有稻米和动物骨骼;最下,是距今10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层。
连续的地层序列,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在长江流域新石器遗址中堪称孤例。这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也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文化土层给人以震撼,考古场景更打开了想象空间。早期农业社会的村落是啥样?下汤遗址展现了一个样本:以一处自然台地为中心建“村”,中心台地与外围人工土台体现“向心式”的聚落结构,外围土台上有房址、灰坑、器物坑等设施,各土台可能对应于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当远古村落的图景展现,先民们开始农耕定居的样子更加清晰。这于无形中传递出一种力量,即中华文明中深深浸润着对安居的期盼、对土地的眷恋。
观察历史,考古既是“望远镜”,又是“显微镜”。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细细长长,就是很好的例证。专家直言,这些碳化稻米已经具备了驯化的特征。有稻米,就要种水稻,出土的石斧等,或是开垦土地的工具;吃稻米,就要会加工,出土的石磨盘,表明“食物加工场”曾经存在。试想一下,上山文化时期,先民在台地上修建房屋,在周边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过上安稳的定居生活。穿越万年的阵阵炊烟,让人想到的不仅是富有人间烟火的生活,更是用勤劳智慧铺展的农业生产景象。
从野生稻采集者的篝火,到农人的打谷场……在下汤遗址,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地层学的年代标尺,还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这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启示。
下汤遗址发现的陶器,小到3厘米高的陶杯,大到46厘米高的陶缸。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其实,越能看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痕迹,今人就越能体会到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一个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更能想到,从考古看过去、观当下,既是为了揭示过往,更是为了启迪未来。特别是,如今物质更加丰富、文化更为丰盈,我们更应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当然需要在古往今来的文化传承中,汲取生活智慧与人文精神;也需要在历史纵深中厚积文化自信,让今天的发展实践、探索创新,沿着历史正确的方向前进。
下汤遗址出土的文物。仲召兵供图
“器物无声,观其有魂。”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红彩”,鲜明的色调、浓烈的呈现,让人爱不释手。这或许也无声诉说着先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生活的无尽热爱。于今而言,我们向美好生活、美好未来全力奔赴,何妨再热烈一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