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想斋日记》由近代山西乡绅刘大鹏所撰,其中详细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山西地区兴起的历史进程。通过浏览他的日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战胜外敌入侵的艰辛不易,也能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我党领导的民族救亡运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退想斋日记》作者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由近代山西乡绅刘大鹏所撰,其中详细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山西地区兴起的历史进程。通过浏览他的日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战胜外敌入侵的艰辛不易,也能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我党领导的民族救亡运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1931年9月23日,刘大鹏从报纸上得知了日本军方策动九一八事变进犯东北的消息,颇感焦虑,“内忧外患相逼而来,民国殆将不国矣,危险之势列于眉睫,谁不畏惧” 。刘大鹏虽然在政治立场上偏向于封建保守,但面对日寇侵华,他更在意的是,整个国家能否自上而下地团结起来,抵御外侮。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大片国土沦陷,战火烧到了刘大鹏的家乡,这使得他更为关心抗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到日记当中。1937年9月,太原会战爆发,八路军渡过黄河,于平型关首战日寇获胜,这一消息很快被关心前线战事的刘大鹏得知:“予到汽车栈看壁报,平型关前数日中日开战,杀敌数千人。”这一数字如今看来虽然不准确,但对于当时人来说却是不小的精神鼓舞,刘大鹏的情绪亦受到感染。
太原陷落后,八路军化整为零,深入城镇边缘地带,展开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面对日寇压迫乡里的暴行,刘大鹏将赶走日寇与实现民族独立的希望寄托于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身上,并将八路军与游击队的作战情况详列于每天的日记中。例如,日寇占领太原后不久,刘大鹏就从乡里人口中得知,八路军在柳子峪口等处伏击日军的运输车队或零散兵员,“红军(实指八路军,下同)自柳子峪北转到风峪,在官厅村西与日军开战一小时而散”,使侵略者疲于奔命。1937年末至1938年初,八路军主力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并收复了县城,刘大鹏也从乡里人口中迅速获知:“五台县并无日军,现系红军所占。”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太原周边地区活跃,让一度灰心的刘大鹏感到心安。
此后,刘大鹏的日记更加关注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活动:“红军出阎家峪口,在姚村峁西汽车路邀击日军之运输队,迄今可一旬,日日闻战,日兵不免死亡者,红军多胜,日军多败” “红、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 。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活动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太原地区“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 。在刘大鹏的笔下,太原人民以实际行动参与我党领导的敌后斗争,或运送物资,或递送情报,军民之间鱼水情深,而这也正是八路军能够在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层逻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加强了对沦陷区的占领,赤桥村居民的消息来源减少,刘大鹏对于不少传闻也渐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但这并未影响到他对于中国赢得最后胜利的信心。这一时期,我党为打破日寇“囚笼政策”发动了“百团大战”,盘踞在太原附近的日伪军瞬间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刘大鹏记于1940年8月3日的日记也反映出“百团大战”初期八路军以“交通破袭战”为主的战术特点——“红军于昨夜将吾村西汽路之电杆自晋祠南至清源全行砍断” 。
由于抗日武装活动频繁,日寇渐成为惊弓之鸟,甚至闹起了乌龙——“晋祠日军自北往南‘攻剿’红军,清源日军自南往北攻击红军,行抵半途,日军以为见了红军,即行开火射击。久之,始知不是红军,乃是日军”。想必刘大鹏记录到此处,也会不由得为侵略者自乱阵脚的丑态而开怀大笑。
刘大鹏没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于1942年8月的一个雨夜溘然长逝,享年85岁。但是这个跨世纪老人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从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正如刘大鹏记录太原学生听到抗日消息时的感受所述:“此吾中国之生机,能为亡国奴开生路也。”这既是学生爱国热情的体现,也是刘大鹏的心声。
并州新闻 马晓婕 李文畅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