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屯堡文化的当代新活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9:19 1

摘要:六百载光阴流转,屯军后裔生生不息,屯堡文化如蜿蜒不绝的江河,既守护着明初的风云记忆,又在新时代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六百年来,屯堡人以家族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屯堡文化基因代代相延。如今,在政府引导、民间发力与青年接力的共同作用下,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传统与现代交

六百载光阴流转,屯军后裔生生不息,屯堡文化如蜿蜒不绝的江河,既守护着明初的风云记忆,又在新时代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六百年来,屯堡人以家族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屯堡文化基因代代相延。如今,在政府引导、民间发力与青年接力的共同作用下,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将于9月27日启幕的“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以“六百年大明遗韵,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正是要全方位、多维度呈现这一厚重而又鲜活的文明图景。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 唐哲 摄

旧州古镇的多元业态

在安顺西秀区的旧州古镇,传统与当代正在有机融合。在今年旧州举办的农历“五·二八”民俗大典上,七万余游客涌入长街,在地戏巡游、服饰展演、非遗市集与美食体验中,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一盛况不仅再现大明遗韵,更凸显出旧州作为屯堡文化核心承载地的当代活力。

而被选为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举办地,无疑将旧州推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古镇近年来以“非遗+”为发展主轴,系统性恢复传统节庆与礼仪,成功引入了蜡染体验馆、屯雕(木雕)体验馆、非遗体验馆、旅拍馆等 10 余家新业态。游客可以在“云染坊”亲手体验蜡染制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的屯雕工作室近距离观赏安顺木雕的创作过程并选购精美文创,可在碧波戏楼看地戏,也可在旧州小锅茶品茶吃米糕......游客沉浸在宁静古朴的氛围中,全方位感受当地的生活气息与活态文化。在旧州,古老不只是被展示,更被融入吃、住、行、游、 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记忆与可分享的生活。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稻田风光。陈帆摄

鲍家屯“小都江堰”的当代价值

距旧州不远,鲍家屯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着屯堡的文明密码。这里不只有江南风韵的石院碉楼,更藏着一套至今仍然发挥灌溉、防洪作用的明代水利工程。六百年前,鲍氏先祖鲍福宝因地制宜,把皖南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与鲍家屯地质地貌形态完美融合,利用自流河布局,该工程系统合理、设施简洁,除了提供灌溉,还具备供水、排泄及水力利用等多重功能,开创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因其原理与都江堰相同,曾被水利专家赞誉为“小都江堰”。2020 年,以鲍家屯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安顺屯堡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村中防御体系同样令人惊叹:巷道按“八阵图”排布,碉楼、瓮城、石门层层设防,形成外御内守的军屯格局,是研究明代军事营造的珍贵样本。这些物质与生态遗产,不仅讲述先民的生存智慧,也为当代可持续实践提供启示。2011 年,鲍家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此次摄影大展的镜头必将深入这些沉默的石头与流水,向世界诉说一个更立体、更智慧的屯堡。

贵州省安顺市旧州古镇 地戏。 娄勇平 摄

地戏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延续了六百年的地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经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地戏以前一年只跳两次,一次是春节,一次在七月半。现在我们要让它走出屯堡、走出贵州,甚至走向国际。”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说道。这位年轻的传承人从小跟着爷爷看地戏、学唱腔、练身法,耳濡目染,最终选择将地戏作为终身事业。

老艺人始终坚守传统,严格遵循古法。“地戏没有乐谱,唱本上只有词,没有曲。所有的腔调、动作,全靠老师傅口传心授。”顾家顺解释道。这种对文化本真的坚持,为创新奠定了根基、设立了边界。正是在这份对传统的深刻尊重之上,年轻一代才敢于融入剧情导览、数字声光与现代舞美,推动地戏不断“破圈”。

如今,地戏已经融入日常展演、校园教育甚至跨界艺术创作,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安顺地戏传承人周顺用一条条地戏的台前幕后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单条视频就获得了400万的流量。地戏也在“村超” 、“村BA”等活动中大放异彩,地戏团队还尝试与音乐剧、影视、游戏等领域跨界联动,不断拓展传播渠道。

屯堡文化的青春接力

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传承,更在于发展。在天龙中心小学,“红领巾地戏小社团”已坚持十二年,小演员们不仅学动作、背唱词,更在老师讲解中理解背后忠勇仁义的价值观。旧州中学则独创了“地戏课间操”,学生们扬手投足间,重现明代军阵气势,仿佛历史穿越身体得以重生。

旧州中学校长刘昌富动情地说:“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地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很多孩子最初觉得“土” ,但逐渐在表演中触摸到先人的温度。如今,从校园走出的“小戏骨”们活跃于文化节、旅游推介甚至省外交流活动中,成为屯堡最动人的“青春名片”。从家族内传,到校园普传,再到社会共传,屯堡文化以更生动、更开放、更系统的方式走入新一代屯堡人的心里。

安顺烙锅。吴学文 摄

屯堡美食出山与电商赋能

屯堡的味道,也在书写新的传承故事。在天龙镇,“老嬢嬢”食品厂里,豆腐乳、刺梨辣椒、红酸汤的香气扑鼻而来。总经理陈艳从小吃着这些长大,多年前 因游客“想带却无处买”的感叹,毅然返乡从手作起步。”陈艳回忆道:“我们始终坚信,屯堡美食不仅是地方特产,更是情感载体,具有走出大山的潜力。”如今,她已建成标准化厂房,年销千万,产品通过电商进入全国厨房。

她坚持聘用本地“嬢嬢”们参与生产,沿袭古法的同时改进包装、打通物流、申请认证。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带动四十余人直接就业,真正实现“舌尖传承”与“产业富民”的双赢。从一坛腐乳到一方经济,屯堡味觉正焕发全新能量。

走向世界的屯堡文化

“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为屯堡文化搭建起高规格的国际对话平台。大展以旧州为主会场,创新采用“一地两国三省+N”联动机制,邀请意大利、韩国作为国际参与方,江西、江苏、安徽作为友宾省,通过影像展览、专题论坛、大地艺术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入解读屯堡文化“维护统一、促进融合” 的精神内涵。

中外摄影师的镜头将聚焦地戏的精彩演绎、传统建筑的肌理、古代水利的智慧、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那些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年轻身影。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次文明交流,使屯堡文化超越地域限制,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符号。

从石城古巷成为热门打卡地,从地戏登上国际展台,从屯堡家常小吃成为风行网货……六百年屯堡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背后,是一代代人既恪守本真、又勇敢创新的不懈努力。屯堡故事之所以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始终在被流传、被重构、被发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正是屯堡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的文化智慧。

来源:中新网贵州

编校:甘施雨

编审:宾玉洁

监审:赵文全

监制:张 影

来源:西秀大城小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