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进中国—欧盟国家“互换保护”清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9:19 1

摘要:9月2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

9月2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何大伟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范俊安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何培育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从“广泛播种”转向“精耕细作”

“三个转变”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图为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回答记者提问。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介绍,中国专利奖的评选好比是专利界的“奥运会”,能拿奖的专利说明不仅技术过硬,更能实实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重庆获奖的专利主要都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可以说专利工作与产业发展是齐头并进的。这也得益于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时始终坚持了“三个转变”:

从“广泛播种”转向“精耕细作”,让高价值专利布局更加精准。

在培育过程中,重庆聚焦并且紧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这些重点产业,从产业“需求端”出发,倒逼创新“供给端”,最后再服务到产业“应用端”,形成一个闭环。五年来,市知识产权局有计划的立项支持了119个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累计支持项目资金4650万元,这些项目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97%以上,有效提升了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能。

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攻坚”,集聚创新要素破解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重庆推动建设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把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结起来,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难题。这样做的效果也非常明显,让重庆在这些重点领域的专利“含金量”大幅提升,第25届中国专利奖获奖的金奖项目正是出自这些重点领域,这就是精准培育结出的硕果。

从“数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让专利更加贴近市场。

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教委、市科技局等部门,推动创新主体建立以专利转化运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指导督促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调整优化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关考核规定中唯数量指标的做法。不能只是看专利的数量,还要看专利的质量,要看专利转化运用的成效,促进产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价值专利。

通过以上三个转变,市知识产权局成功推动了一批高价值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让“沉睡专利”被看见、被发现

2024年重庆高校院所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如何推动解决“高校院所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问题?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介绍,一方面高校专利“墙内开花”,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获取技术的时候又“望梅止渴”。一边是高校成果“沉睡”,另一边是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又出现“技”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知识产权局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全覆盖盘点、摸清家底。市知识产权局聚焦高校对专利“不敢转、不会转”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完善专利持续盘点、转化信息互动、运营平台共享等促进转化运用的长效机制。组织53家在渝高校对存量的专利开展全覆盖盘点,总共盘点了3.2万件,构建可转化专利资源库。专利这么多,到底怎么样,来盘一盘、点一点、行不行、能不能用,把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放到可转化资源库里,如果觉得暂时可能不会有用的就先放在一边,入库的数量总共是2.75万件。同时,还对纳入可转化库的专利资源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双向评价,高校自己有一个评价,觉得可以就入库,同时还组织企业,包括全国各地的企业来注册进入这个系统,对这些入库的专利进行评价。通过双向评价,已经获得“双五星”专利500件,向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推送,真正让“沉睡专利”被看见、被发现。

全链条运营、把要素激活。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服务能力比较强的机构,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集中收储、价值评估、交易撮合、专利拍卖、转让许可等全周期服务,搭建高校供给端和中小企业需求端的“鹊桥”。组织开展西部地区、成渝地区以及湘粤渝等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合作。还制定了《重庆市知识产权运营绩效补贴办法》,对促进转化运用成效突出的服务机构进行后补助,激发市场活力。

全方位改革、让制度见效。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等7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若干措施》,鼓励高校将传统的“一对一”专利普通许可模式优化为“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降低专利转让许可制度性成本。制定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指引(1.0)》,引导高校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推动高校从“为评而申”转向“为用而创”,促进高校专利成果产业化。

2024年,全市高校院所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同比增长85%;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9.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加速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企业流动。

支持区县建设地理标志展示交易平台

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出口

图为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介绍有关情况。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介绍,地理标志是一种产自于特定地域、并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密切关联的知识产权,也是地方政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重庆拥有地理标志产品70件,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有301件,分布在全市34个区县,内容基本覆盖了重庆知名的农副产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丰都牛肉、巫山脆李、城口老腊肉、永川秀芽等,其中,长寿沙田柚等9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国—欧盟国家“互换保护”清单,获得了在欧盟市场上的保护。

“十四五”期间,重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

强化保护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565家。在日常监管中重点整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擅自使用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不规范使用等问题。川渝两地联合开展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川渝地理标志重点保护名录,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违法行为。

打造地理标志保护高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江津花椒、酉阳茶油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目前这2个示范区正在接受国家的验收,城口老腊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为全市地理标志保护提供了范本。

比如江津花椒推动花椒产业向医药、化工、文旅产业延伸,形成了18家龙头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148件商标和144件专利融合保护矩阵,助力江津花椒跑出“出海”加速度。2024年,江津花椒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达248.6吨,出口额840万元;比如,出口日韩的干花椒单价就达到100元/公斤,出口欧洲有机产品单价超150元/公斤,出口花椒油的零售价是国内的3-5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江津花椒的品牌价值。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十四五”期间提供专项经费730万元,支持29个产品推进“地理标志+”发展模式,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

比如支持“永川秀芽”通过“品牌推广+文旅融合”,举办斗茶大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通地理标志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地理标志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据统计,2024年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年度总产值137.22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地理标志产业综合产值达1300亿元。

下一步,市知识产权局将加快制定《重庆市地理标志条例》,探索建立地理标志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支持区县建设地理标志展示交易平台,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全面提升我市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盘活“知产”引活水

近五年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150亿元惠及千余企业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介绍,知识产权金融,主要包括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投融资等形态,是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重要渠道。我们主要从政策激励、平台搭建、产品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推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十四五”期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近150亿元,惠及企业1000余家。

在政策激励方面,把政策“集成起来”。会同财政、科技、人行、金融监管等部门,立足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愿贷的痛点,相继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知识产权融资质物处置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可感可及的政策措施,从风险分担、政企协同、尽职免责、降低成本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促进银行更加积极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轻资产的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来获得资金的支持。

在平台搭建方面,把服务“联通起来”。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联手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件事”数字化服务场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色网点,集成企业融资“需求提交、银企对接、征信共享、价值评估、登记办理”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产品选择、融资需求提交,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站式融资需求对接、价值评估信息查询、质押登记办理等服务,用数字化的手段打造质押融资快速通道,目前该数字化应用已经正式上线。从企业提交需求,到银行受理需求和对接,再到完成质押登记,实现全程无纸化线上办理。

在产品创新方面,让选择“多元起来”。市知识产权局探索“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多种方式,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线上线下产品,打造“渝知贷”产品矩阵,让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匹配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市级层面和两江新区先后成功发行两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16家科技型企业完成融资超过1.81亿元,通过证券化帮助更多企业更好运用知识产权金融工具获得创新红利,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