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诚药业算是一众上市公司中最先发2024年年报的企业了,不过这么早发并非是因为东诚对自己的业绩有多么满意,想早早向大家“炫耀”一番,相反,他的业绩真还不是一般的拉垮。
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42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东诚药业算是一众上市公司中最先发2024年年报的企业了,不过这么早发并非是因为东诚对自己的业绩有多么满意,想早早向大家“炫耀”一番,相反,他的业绩真还不是一般的拉垮。
2024全年,东诚药业实现营业收入28.68亿,同比下降12.42%,扣非净利润7927.40万,同比下降62.69%。其实2023年东诚的业绩已经比较拉垮了,营收、利润都双降且降幅不小,结果2024相比2023的低基数还要更惨。
之所以这么悲剧,核心原因在于占公司当下营收43.7%的绝对大头原料药业务相关产品近两年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公司近两年业绩丑陋,即便按照公司的说法销量在增长,奈何量的增长还是抵不过价的下滑。
看到这里,聪明的同学应该能想到东诚药业的未来应当往何处走了。
一方面,原料药是一门周期性生意,哪怕做得再好,也很难抵抗周期的影响,在行业的贝塔面前,企业自身的阿尔法虽然有效果,但并不是那么大,所以,公司肯定会想办法进入一些不那么受周期影响的新业务领域。
另一方面,所长在此前华海药业、普洛药业、美诺华等企业的文章中讲到,集采政策的实施对绝大多数仿制药企业而言都是灾难性打击,但对于一些原料药企业而言反而是天大利好,因为集采的本质就是拼谁成本低,而成本最低的当然要属原料药一体化企业。
东诚药业当下的业务构成中,除了原料药就是核药和制剂(成品药),前者是公司开拓的不受周期影响的潜力新业务,后者是原料药自然往下延伸的产品。
目前制剂业务占公司整体营收的比重还非常低,毛利贡献也不算大,因此我们重点讲一下核药,核药其实也是当下关注东诚的人真正在意的业务(真正看东诚的人压根就不care他的原料药和制剂,也不会在意当下的业绩情况),这也是公司在这两年业绩持续拉垮的情况下,去年还能引入外部投资人、拉到不菲融资的核心原因。
十年前的2015年,东诚药业的财报中首次出现了核药的身影,那时核药营收9364万元,占整体营收的11.78%,毛利占比28.48%;十年后的2025,核药营收10.12 亿,占整体营收的35.29%,毛利占比突破50%达51.63%。
十年翻十倍还不止,增长不可谓不快,但即便如此,东诚这块的增长其实也只能说刚刚开始,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因为国内乃至全球的核医学都只能说刚刚开始。
《价值事务所》的老读者可能有印象,此前所长在文章中就联影医疗一次核医学相关并购介绍过核医学。
其实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领域,那便是精准医学,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治疗,这种精准、个性化治疗就是剖开表面看内在。咱们不同的人,外在看起来得的是同一个病,比如感冒、肿瘤、高血压,但内里的致病因素却可能大为不同,在人体内部微观层面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就导致面对同样疾病采取同样的治疗方式,可能有的人效果好、有的人效果不好。
这也是我们现在能越来越多地听到“靶向药”这个词的原因所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命科学、对疾病的认知加深,就越发能针对具体的致病因子实施最精准的治疗,从而大幅提高治疗效率并降低副作用。
与精准治疗相匹配的自然就是精准诊疗。
如果现在我们去医院做肿瘤相关的检测,很多医生都会建议患者选择PET CT/MR,这种检查既能看到普通CT的解剖层面的图像,又有 PET 功能代谢图像,可以对疾病进行成像和定量分析,发现普通CT发现不了的极其早期病灶,还能精准诊断癌症和心脑功能等疾病。
当然,这样的检查手段不仅仅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重大意义,对于精准诊疗时代的药物研发也有重要意义。FDA最近批准的几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正是基于PET成像结果进行判断的,现如今PET成像已成为药物评估治疗和预期效果的重要指标。
对比一般的超声、CT,这种检测稍麻烦一点的是检测之前需要注射药剂。
这种药剂就是显像剂,主要是为了使成像更加清晰,从而能让医生准确检查出病灶,这种显像剂的另一个称呼是“诊断性核药”。
既然有诊断性核药的存在,就必然会有治疗性核药,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不论是诊断性的还是治疗性的,都具备一定的放射性。因此,他们的监管比普通药品要严格得多,基本可以同精神性药物相媲美。
资料来源:iFinD
当下不论国内外,核医学的发展其实都处于较早期,哪怕是诊疗性核药,都还处于极早期,这点从联影医疗的设备销售情况就能看出来,联影近两年卖得最多的其实还是传统的CT、X射线,我们刚刚所讲的PET CT/MR一年也就卖一百多台的样子,不及传统CT、XR(X射线成像)的十分之一。
之所以要强调“诊疗性核药”,核心在于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对核药的使用更多还停留在诊断相关,2020 年全球核药中诊断核药的占比达83.4%。但站在终局思维来看,治疗性核药的市场应该会比诊疗性核药大得大。其实都不需要太久,根据远大医药 CEO 周超的预计,随着未来技术的突破,到 2030 年治疗性核药在全球核药中的占比有望达到 60%。
正是看到核医学未来的广阔空间,且相关领域还处于广阔的无人区,东诚药业才选择在十多年前勒紧裤腰带切入核药。
不得不说,这个布局的确是领先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主流目光真正开始重视起核医学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为啥是这两年?
核心源于诺华2022年新获批的治疗性核药Pluvicto(治疗前列腺癌)表现不俗,上市首年便实现了2.71亿美元的销售额,2024年度总销售收入更是达 13.9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2%。这惊人的销售业绩外加亮眼的疗效让全球都为之侧目,另外,也正是因为Pluvicto的出色疗效,不出意外该产品今年就会进入国内,获批速度堪称光速。
Pluvicto是一款RDC产品,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听到的ADC药物的扩展,只不过A变成了R。
传统的ADC是一个抗体+一个有效载荷(有毒性的小分子)用连接子连接起来,如此得到的新药物,既具备抗体的精准性,又具备小分子的杀伤性。在得到ADC后,聪明的人类科学家迅速开始尝试其他DC,也就是两个连一起的药物并非仅限于单抗和毒素小分子,还可以是双抗、多肽、合成聚合物与核药、酶等等……总之,只要可以产生1+1>2效果的,都可以考虑把他们连起来。
诺华的Pluvicto是一款RDC(放射性核素药物偶联物),简单说就是放射性核素+靶向载体,放射性核素的杀伤力杠杠的,再给它加一个雷达(靶向载体),治疗癌症自是不在话下。
RDC类产品比起其他药物还有一个非常强悍的特点,它几乎是当下临床实操中唯一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概念的药物。
前文也讲了,核药可以分为诊疗性和治疗性两大类,如果将RDC相关的靶头和连接子都保持不变,就完全可以利用不同的核素形成诊疗一体化的产品。比如连接核素用氟[18F]、镓[68Ga]等便可构成诊断产品,让医生得以通过仪器看到药物聚集的位置,明确具体的病灶在哪里;连接镥[177Lu]、锕[225Ac]等可构成治疗性产品,到达病灶后释放放射性物质,直接杀死周围的癌细胞,实现精准治疗。这对相应的药企而言很节约研发成本,销售渠道也可以搭配复用。
举个例子,诺华的Pluvicto是一款连接镥[177Lu]的靶向PSMA治疗药,如果诺华将这个镥[177Lu]换成氟[18F],或许就会成为一款靶向 PSMA 的 PET 体内诊断药物。诺华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渠道既卖诊断药又卖治疗药,效果更好的诊断药也会促进相应治疗药物的增长。
除了Pluvicto之外,诺华的另一款治疗性核药产品 Lutathera 也表现不俗(非RDC,正常治疗性核药),2024 年销售额达到 7.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
另外,根据东诚药业近期投资者交流的说法,PSMA和 FAPI两个诊断产品销售额比 Pluvicto 还高(所长没有查到具体数据)。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
正是因为诸多核药近期亮眼表现以及RDC为核药带来的全新可能性,各大药企纷纷下场布局,如此便把资本市场的眼光吸引了过来。
2023 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为 107 亿美元。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2030 年核药市场规模会达到 228 亿美元,2024-2033 年 CAGR 高达 11.5%。全球如此,中国的增速自是更高,也难怪大家都这样盯着东诚药业了。
本来这篇文章想把核药行业的情况和东诚药业的布局等全部讲清楚,但写着写着所长发现文章实在太长了,所以就一拆为二,这篇主要介绍核药的情况,下一篇我们再来看看东诚药业所在行业的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每晚9点,《价值事务所》和大家不见不散。
来源:价值事务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