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听人说“日子过得越来越拧巴”:银行利息低到存一万一年不够买两箱牛奶,存钱的人却挤破了门槛;房价跌了一轮又一轮,小区里凑着聊“该不该买”的人没见少;股市天天绿油油,楼下便利店小伙儿还乐呵呵开了股票账户。可这些看似矛盾的事儿,根本不是“怪”,全是普通人在柴米
最近总听人说“日子过得越来越拧巴”:银行利息低到存一万一年不够买两箱牛奶,存钱的人却挤破了门槛;房价跌了一轮又一轮,小区里凑着聊“该不该买”的人没见少;股市天天绿油油,楼下便利店小伙儿还乐呵呵开了股票账户。可这些看似矛盾的事儿,根本不是“怪”,全是普通人在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攒下的门道,藏着最接地气的生存智慧。
现在打开手机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的银行一抓一大把,有的股份制银行才1.7%,存一万块一年利息,连超市里30块一箱的牛奶都买不起两箱。按说利息低了,大家该把钱取出来花或者投别的地方,可2025年上半年数据摆在那儿——居民存款余额比去年多了7.8万亿,创了近五年新高。
不是老百姓不懂“钱生钱”,是真的不敢乱挪。这两年不少行业波动大,有人怕公司突然裁员,手里得留着三五个月的生活费;有人家里有老人,怕突然住院,医药费、护理费得提前备着;还有人要给孩子交兴趣班学费、补课本费,每一笔都是不能拖的刚需。隔壁王阿姨以前总说“钱存着是死钱”,现在把退休金全转成三年定期,上次聊天她掰着指头算:“利息少点就少点,手里有活钱,就算下个月没收入,也能撑得住。”
银行也摸透了大家的心思,暗地里加了不少“小诱惑”。有的推“智能存款”,存满3个月利率能上浮到1.9%,存半年能到2.1%,用时间换点实在利息;有的搞大额存单活动,存20万以上不仅给2.5%的利率,还送50斤大米、两桶食用油,甚至送短途周边游门票。我家楼下的银行网点,最近天天有人站在门口发传单,见人就喊“存5万送20斤东北米,存10万送品牌洗衣液”,以前可从没见过这阵仗——银行拉存款的成本,比前几年高了不少。
我老家那个三线地级市,去年二手房均价还1.2万/平,今年直接跌到1万/平,老小区没电梯、户型差的,甚至跌到8000多/平,比去年降了快30%。可每次跟亲戚朋友打电话,一说到房价还是有说不完的话,身边打听“哪个小区离学校近”“现在买会不会再跌”的人也没见少。
问的大多是刚需族,没别的选择。刚工作的年轻人要结婚,没房子丈母娘不松口;有孩子的家长要落户,没房子孩子没法划进公立学校;甚至还有老人想换套一楼的房子,方便腿脚不便时出入。对他们来说,房子不是用来炒的,是“必须有”的家,不管房价涨还是跌,该买的时候总得买。同事小周今年28岁,天天抱着手机刷房产APP,早上上班路上看户型,晚上睡前对比中介报价,周末拉着对象跑售楼处,他说:“我和对象攒了五年首付,加上双方父母帮衬才凑够30万,想找个离地铁近、带学区的,以后不用折腾换房,不能随便将就。”
而且房子还跟太多事儿绑在一起,想不关注都难。孩子上学要看“学区划片”,没房子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想在城市落户,大部分地方都要求“有自有住房”,没房子连户口都落不了,看病、办社保都麻烦;就算自己不买,亲戚同事买房也会来问“哪个地段发展好”“买毛坯还是精装”。房地产早跟柴米油盐一样,成了日常聊天的话题,不是大家想关注,是根本绕不开。
这段时间股市确实低迷,上证指数近十年都在3000点左右晃悠,不少股票跌到了近几年的低位,有的科技股、新能源股,甚至比2022年的低点还低。可证券公司的开户量没见少,楼下便利店的小王,上个月刚在手机上开了股票账户,天天下班就抱着手机看K线图,还特意把手机壁纸换成了“牛市必来”的表情包。
小区里退休的老张是老股民,炒股快二十年了,经历过2008年、2015年的熊市,也赚过钱、亏过本。这段时间他反而加仓了,买了三只之前盯了半年的股票,他说:“股市这东西,涨涨跌跌很正常,现在低位买入,等市场回暖,赚够每个月的菜钱就行,不贪多。”可更多新人进场,不是懂行情,是实在没别的好选。银行利息低,存一年定期没多少收益;买理财产品,有的还会亏本金,上次邻居阿姨买的理财,三个月亏了五百多,再也不敢碰;听身边人说“现在股价低,说不定能抄底”,就动了心思。
小王就是这样,没经历过熊市,稀里糊涂开了户:“同事都在买,说现在是低位,我也试试,赚了能补贴点房租,亏了就当交学费。”前几天跟他聊天,他皱着眉说买了三只股票,已经亏了三百多,早知道不如存银行:“以前觉得炒股能赚钱,现在才知道,没经验的人进来,就是送钱。”其实新人不是不知道风险,是实在没更好的理财渠道,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场。
外卖是真火,早高峰的写字楼楼下,外卖小哥的电动车排成长队,有的还骑着车在路边等取餐,手机响个不停。上班族早上赶时间,没时间做早餐,点份粥和包子,到公司就能吃;晚上加班到八九点,累得不想动,点份炒饭、炒面,不用自己动手洗碗。尤其是年轻人,工作日很少自己做饭,手机里存着好几个外卖APP,想吃啥点开就能点,甚至连喝杯奶茶都要外卖送。
可自己做饭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早上七点多就挤满了人,比去年多了不少,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大家自己做饭,首先是为了健康。隔壁的李姐以前总点外卖,现在天天去菜市场买菜,她说:“外卖的油盐太重,孩子吃了总上火,有时候菜还不新鲜,上次点的青菜,叶子都黄了。自己买新鲜的,油盐能少放,孩子吃着放心,我也放心。”
其次是为了省钱。一份外卖二三十块,有的还得加3块钱配送费、2块钱包装费,算下来不便宜。自己买菜做饭,二三十块能做两顿,还能有荤有素。我算了笔账:早上买一把青菜3块、两个鸡蛋2块、一块豆腐2块,不到10块钱,能做水煮蛋、豆腐汤,还能留着青菜中午炒;晚上买一斤排骨25块、一把豆角5块,30块钱能做一顿排骨炖豆角,够两个人吃。一个月下来,自己做饭比点外卖能省一千多块,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还有人把做饭当成放松。我那个做设计的朋友,每天对着电脑画图,脑子绷得紧,下班回家必进厨房炒两个菜。他说:“对着电脑一天,脑子都僵了,切菜、炒菜的时候能放空,听着油锅里的滋滋声,闻着菜香,比刷手机还解压。”现在对不少人来说,做饭不再是“任务”,成了过日子的乐趣,能让人慢下来。
线下商铺的日子不好过,我家小区门口的商业街,半年内换了三家店,有的还贴了“旺铺转让”的牌子,风吹日晒的,纸都发白了。之前开服装店的刘老板,今年也把店转了,转店那天我碰到他,他蹲在门口抽烟,说:“房租一年涨一万,来店里的人却越来越少,网上同款衣服比我卖得便宜一半,有时候一天都卖不出一件,水电费、房租都不够付,撑不下去了。”
2025年的同城直播更狠,不少主播直接在批发市场拿货,拿着衣服对着镜头展示,说“实体店卖150,今天在我直播间,80块钱包邮,还送一双袜子”。周边的顾客都被抢走了,有的顾客甚至先去实体店试衣服,记下尺码和款式,再去直播间下单,实体店成了“免费试衣间”,不转型真不行。
直播带货却越来越火,晚上刷手机,十个直播间有八个在卖货,有的直播间在线人数还能破万。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你在东北,能买海南的芒果、广东的荔枝;你晚上十点下班,还能看直播买早上的蔬菜、水果,第二天就能送到家,不用早起去菜市场。主播拿着商品直接展示,衣服能试穿,看版型、看面料,有没有色差一眼就能瞅见;零食能当场吃,说口感、说味道,好不好吃直接说;有问题能当场问,主播会直接回答,不用像在线下那样,还得等店员找货、解释。
更重要的是价格有优势,直播间里的东西,没有房租、中间商这些成本,卖得自然便宜。年轻人生性就爱在线上比价,自然更愿意在直播间下单。现在不少中老年人也跟着学,我妈就经常看直播买东西,说“直播间买东西划算,还能跟主播砍价,上次买的洗衣液,比超市便宜十多块钱,质量还一样”。她现在还会跟小区里的阿姨分享,哪个主播的东西好、哪个直播间优惠多,一群人一起买,还能凑满减。
汽车整体销量降了,我家附近的4S店,以前周末人满为患,销售忙得没时间喝水;现在店里冷冷清清,有时候半天见不到一个顾客。卖车的小张说:“去年一个月能卖20台,今年一个月能卖10台就不错了,有时候还卖不到10台,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大,不少人觉得“车子能开就别换,换车要花十几万,有的还要贷款,每个月还得还月供,能省就省”。我表哥的车开了五年,空调制冷慢、隔音效果差,上次去4S店保养,店员劝他换车,他说:“修修还能开,换车太花钱,还得交保险、保养,一年下来又是一笔开销,不划算。”另一方面,大城市堵车太严重,早晚高峰走不动,有的路段堵一个小时都很正常,原本半小时的路程,能走一个半小时;停车也难,小区里的停车位不够,有的车主得在小区周边找停车位,有时候绕好几圈都找不到,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再走路回家。不少人觉得“没车更方便,出门坐地铁、公交,不用堵车,也不用找车位,还能省不少钱”。
可新能源车的销量却猛增,我住的小区,新能源车比去年多了一半,有的楼下还装了充电桩,方便业主充电。首先是政策好,国家给补贴,有的城市还不限行、不限号。比如在北京,新能源车不用摇号,直接就能上牌;在上海,新能源车能免费上绿牌,不用花几万块拍牌照——要知道,上海的车牌,有时候一万块都拍不到。这对想开车的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尤其是在一线城市。
技术也跟上了,以前大家怕新能源车续航短,开不远就没电,现在不少车型能跑600公里以上,跟燃油车差不多,跑长途也没问题。充电的地方也多了,小区、商场、高速服务区都有充电桩,有的还能快充,半小时就能充到80%的电,不用再担心“半路没电”。还有环保的理念,现在买车的人大多会考虑“对环境好不好”,新能源车不烧油、没污染,能减少碳排放。我同事小李,前段时间买了新能源车,说“不仅能省钱,还能为环保做贡献,一举两得。加一次电才几十块,比加一箱油便宜多了”。
知名景点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热门的5A景区,比如某山水景区,今年暑假的游客量比去年少了30%。不是大家不想玩,是景点的问题太多。首先是门票贵,一张票要两百多,有的景区还分大门票、小门票,进一个景点买一次票,一家人去玩,光门票就要花一千多,还没算其他开销。
进去之后还有各种收费项目,坐观光车要30块,坐船要50块,有的景区里的厕所还要收2块钱;里面的东西也宰人,一瓶矿泉水卖10块钱,一碗泡面卖20块钱,一个普通的纪念品卖几百块钱,比外面贵好几倍。商业化太重,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觉得不值。上次我朋友去某景区,花了两百多买门票,进去之后想坐船,又花了五十,中午吃碗面花了三十,一天下来,一家三口花了近一千,回来吐槽“还不如在家待着”。
乡村游却越来越火,周末去周边村子玩的人排着队,有的村子还得提前预约农家院,去晚了就没地方住。吸引力在“真实”,能呼吸新鲜空气,早上听着鸡叫起床,白天去地里摘黄瓜、番茄、草莓,晚上坐在院子里看星星、聊天,这些在城里根本感受不到。村里的农家菜也实在,土鸡、土鸭都是自己养的,喂的是粮食,不是饲料;蔬菜是地里刚摘的,还带着露水,不用放太多调料,味道就很鲜。
我上次去乡村游,吃了一顿农家菜,有炖土鸡、炒青菜、煮玉米,才花了一百多块钱,比在景区里吃划算多了,还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花钱少、更自由,一家人去乡村游,住农家院一晚一百多块钱,吃饭一百多块钱,加上油费,总共花几百块钱就能玩一天。不用赶行程,不用挤人群,想在哪停就在哪停,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想去河边钓鱼,拿上鱼竿就能去,不用买门票;想去山上散步,穿上鞋子就能走,不用怕迷路。这种舒服劲儿,是知名景点比不了的。
高档餐厅的顾客越来越少,我家附近的一家高档餐厅,以前周末还要排队,现在晚上去看,一半的桌子都是空的。不是味道不好,是消费太高,随便点几个菜就要几千块钱,有的一道菜就要几百块钱,普通家庭根本舍不得去,觉得太浪费。上次我亲戚请客,四个人去高档餐厅,点了五个菜,花了两千多,回来都说“还没吃饱,不如去吃家常菜”。
除了商务宴请,平时没人会去。以前不少公司会在高档餐厅请客,招待客户、办年会,现在也很少了。做餐饮的陈老板说:“现在商务宴请也少了,大家都讲究实在,没人愿意铺张浪费。觉得在高档餐厅吃饭不划算,不如去家常菜馆吃得舒服,还能省不少钱。”
小吃摊却越来越火,小区门口、学校附近、写字楼楼下的小吃摊,一到饭点就围满了人。首先是便宜,几块、十几块钱就能吃饱。一份凉皮6块钱,一个肉夹馍5块钱,加起来11块钱就能吃撑;一碗馄饨8块钱,一笼包子6块钱,十几块钱就能吃好。其次是口味多样,辣的、酸的、甜的、咸的都有,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今天想吃凉皮,明天想吃烤串,后天想吃馄饨,随时能换,不用总吃一种东西。
味道也地道,不少小吃摊老板做了十几年,手艺好,吃的人多,有的还成了“网红摊”,有人特意绕路来买。小区门口的张记凉皮,老板做了十五年凉皮,每天都有人排队,有的人从别的小区过来,就为了吃一碗他做的凉皮。还有方便,小吃摊大多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上班顺路买个早餐,不用特意绕路;下班带份宵夜,回家就能吃,不用自己动手。不少人说:“小吃摊的味道比大饭店还地道,吃的就是这个烟火气。有时候晚上饿了,就想下楼买个烤串、一碗馄饨,吃得舒服。”
线上教育一直发展得不错,尤其是职业教育,学PS、学编程、学会计的线上课程,报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好处是灵活,不用去线下上课,在家就能学。打开电脑、手机就能看课程,不用赶时间、赶地铁;如果错过了直播,还能看回放,想补哪个知识点就补哪个,不用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资源也多,全国各地的好老师都能听,不用受地域限制。比如你在小县城,也能听北京、上海名师的课,学到的知识跟大城市的人一样。我一个在县城工作的朋友,想考会计证,报了线上课程,说“不用去市里上课,在家就能学,还能跟老师在线交流,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很方便”。
可传统教育依然坚挺,学校的招生没受影响,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首先是有实打实的学习氛围,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能盯着学生的状态,谁走神了、谁没听懂,当场就能提醒;改作业也能当面圈出错处,拿着本子跟学生讲“这个公式用错了”“这步计算漏了条件”,不像线上得等老师回复,有时候等半天,孩子早忘了当时的思路。同学之间也能互相帮衬,课间凑一起讨论难题,你说一种解法,我说另一种,遇到不会的还能借笔记抄抄,这种面对面的互动,线上连麦根本比不了。
其次是能帮孩子养成规律的习惯。中小学生自制力本来就差,在家上网课,旁边放着手机,忍不住就想刷短视频;写作业的时候没人盯着,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半天写不完一页。到了学校就不一样,早上几点到校、几点上课、几点午休,都有固定安排,老师会催着交作业、盯着背课文,时间长了,孩子自然知道“到点该做什么”。不少家长说“把孩子送学校才放心,在家自学跟放羊似的,效率差太远”。
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只是教知识,还教怎么做人做事。比如开班会的时候,老师会讲怎么跟同学相处、怎么解决矛盾;参加运动会,能学会团队合作,知道“要为集体争荣誉”;甚至打扫卫生,都能明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些成长里的必修课,线上教育根本教不了。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想让孩子只对着屏幕学课本,所以就算线上课程再方便,还是会选传统学校——毕竟孩子要学的,不只是加减乘除、ABCD。
智能手机换机周期越来越长,以前大家一年一换,出新机就想抢;现在能用三四年,有的甚至用到屏幕碎了、电池鼓了,才想着修一修接着用。一方面是手机质量真的变好了,以前用一年就卡得不行,打开个APP要等半天;现在的手机,用三年还能流畅刷视频、玩手游,清理下内存,跟新的差不了多少。另一方面是价格越来越贵,好点的旗舰机五六千甚至上万,相当于普通上班族一个月的工资,不少人觉得“能用就不用换,把钱花在更要紧的地方”。我同事小吴的手机用了三年,屏幕有两道划痕,电池续航也不如以前,他说“花一百多换块电池,再贴张膜,还能撑一年,换手机不如给孩子报个画画班”。
但手机配件市场却越来越火,手机壳、贴膜、快充充电器的销量比去年涨了20%,连带着无线充电支架、镜头保护圈这些小物件都卖得好。大家就是想把旧手机用得舒服点:换个新手机壳,印上喜欢的图案,拿在手里像换了个新机器;贴张好点的钢化膜,能防摔防刮,不用怕不小心掉地上碎了屏幕——换个屏幕得几百块,贴张膜才十几块,怎么算都划算;买个快充头,以前充电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一小时就能充满,出门前充十分钟,够用大半天。这些配件大多几十块钱,花小钱就能提升使用体验,比换手机实惠多了。
配件还跟着潮流变,今年流行国风,店里就摆满了印着山水、花鸟的手机壳;大家怕镜头刮花,就出了带防眩光功能的镜头膜;无线充电方便,支持无线充的手机支架就卖得火。年轻人爱新鲜,就算不换手机,也愿意买新配件换个心情。我妹妹的手机用了两年,光手机壳就买了十几个,有卡通的、简约的、带挂绳的,每天换一个,她说“换个壳就像换了种心情,花几十块钱就能开心一天,多值”。大家不是不爱新鲜,是更会精打细算,知道把钱花在刀刃上。
传统手工艺慢慢被淡忘了,竹编、木雕、剪纸这些老手艺,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机器生产太方便,竹编篮子机器一天能做一百个,编得又快又整齐,成本才几块钱;手工编一个要花大半天,卖二十多块都没人买。木雕摆件也一样,机器雕刻又快又便宜,批量生产的摆件几十块钱就能买;手工雕一个要花好几天,卖几百块,愿意买的人少。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做手工又累又赚不到钱,不如去工厂打工、做电商来得实在。村里以前有个竹编老人,想找个徒弟传手艺,问了十几个年轻人,要么说“太辛苦”,要么说“不赚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但还是有匠人在坚守,不想让老手艺断在自己手里。我认识一个木雕师傅,姓王,做这行快三十年了,每天泡在城郊的工作室里,对着一块木头雕半天。他雕的花鸟、人物特别生动,连小鸟羽毛的纹路、人物衣服的褶皱都做得很细致。有人想跟他学机器雕刻,说能提高效率,多赚钱,他不同意,说“手工雕的东西有温度,每一刀的力度、角度都不一样,机器雕的太死板,没灵气”。他还在网上开了小店,卖自己雕的小摆件,比如钥匙扣、笔筒,慢慢积累了不少客户,有人专门找他定做木雕手串,说“手工雕的有独特的纹路,戴在手上不一样”。
现在也有人开始喜欢手工艺品,觉得比机器做的有特色。手工竹编的篮子,虽然贵点,但透气耐用,装水果、买菜都合适,不会像塑料篮那样闷坏东西;手工剪纸的窗花,图案独特,过年贴在家里,比买的印刷品有年味;手工绣的手帕,针脚细密,带着绣娘的心思,送朋友、送长辈都有心意。这些手工艺品慢慢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有人还会去报手工体验课,学竹编、剪纸,体验老手艺的乐趣。上次我去逛文创园,看到不少年轻人围着竹编师傅学编小篮子,虽然编得歪歪扭扭,但都学得很认真。老手艺不是没人要了,只要有人喜欢、有人坚守,就能慢慢传下去,就像老树上的新枝,看着慢,却在一点点生长。
其实这11个“反常现象”,根本不是什么怪事,全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实在盘算。不管是存钱、买房、选车,还是吃饭、游玩、学习,大家都在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些选择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最真实的生存智慧——把日子过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花辞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