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薪专业,就业率倒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48 3

摘要: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24年度动态调整撤销和增设的学位授予点名单。大连海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7所高校撤销软件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扛把子”,如今的江湖地位摇摇欲坠?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24年度动态调整撤销和增设的学位授予点名单。大连海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7所高校撤销软件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在统计了近5年(2020-2024年度)高校动态调整撤销的学位授予点后,发现“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撤销数量高居榜首,足足有26个学位点被撤销!

除了学科撤销,部分省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每况愈下。

在河北省就业状况相对较差的24个专业中,“软件工程”专业赫然在列,该专业的“三率”(初次去向落实率、失业率、待业率)总体处在全省落后水平。

21世纪伊始,计算机行业乘着互联网普及与信息技术革命的东风,一跃成为时代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一时之间,“不修电脑”“Hello World”黑话频出,计算机成为无数学子憧憬的“金饭碗”。

然二十余年过去,曾经遍地开花的计算机专业,也在行业周期调整与社会理性看待中褪去了光环。

计算机,逐渐退出高薪的舞台。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的薪资水平正在逐年降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3年工作经验平均月薪从8192元下降到7639元,降幅6.8%;软件工程的平均月薪从8248元下降至7924元,降幅3.9%。从薪资排名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路下跌,在2025年首次跌出高薪专业前10名;软件工程的薪资排名同样大幅度下滑,从曾经的第1名跌至如今的第7名。就业薪资减少,一定程度折射出计算机专业存在社会需求遇冷的趋势。

更糟糕的是,计算机专业已被多次预警。究其原因,计算机作为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布点过多的问题格外突出,专业亟需“降温”。

依据各省发布的2025年度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纳入河南、四川、甘肃、黑龙江、山西、湖南、天津7省的限制新增专业、省控专业或过剩专业预警清单,主要源自专业布点量过大。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山东的布点高校数量有56个,河南的布点达48个,湖南布点41个,河北布点39个,布点数量均高居全省第一位或第二位,进一步表明计算机已是高度饱和的专业。

除了专业布点规模大,高校“无节制”扩招的现象也值得反思。盲目扩招正在使计算机专业加速面临人才积压、过剩的困境。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大量招生,招生力度愈发夸张。一个典型案例是:2024年,某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达到1871人,仅软件工程一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就超过全校总招生计划的五分之一。即便是某师范大学,其软件工程招生人数也已接近2千。大规模招生带来严重失衡的“生师比”,该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的生师比高达200:1,师资方面恐不堪重负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不是计算机专业不行了,而是只会写几行代码的人不行了。”计算机专业难的不是就业,而是“容易掉队”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冲击,传统互联网行业日渐萎靡。不少人担忧一些基于规则和模式的计算机传统就业岗位可能受到冲击。在这之中,一些普通二本和偏远地区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因资源和教学内容上落后于时代,难以构建完善的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平台,往往最先“受伤”。这种资源不均现象难免会带来同样都是计算机专业,但就业质量悬殊的问题。

此外,计算机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高校能够提供的实训机会相对缺乏。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习、实训活动中所粗略学习的实践能力,并不足以匹配市场对IT人才的要求(独立完成项目)。试问有多少计算机学子,在毕业求职季“恶补”Java/Python/C++等编程语言?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必然找到高薪好工作。他们在庞大的计算机毕业生群体中也会失去优势,甚至面临“被挤下车”的风险。

近年来,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与行业发展脱轨的弊端,高校愈发重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更多能够直接面对最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在计算机教育创新的征程中,传统工科强校一直在路上。

2023年7月,由湖南大学完成的“构建双重环链,强化系统能力,培养新时代高质量计算机人才”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成果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能力为核心,将其内涵拓展为“程序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工程能力+IT职业素养”,构建“双重环链”,并创造性提出了“1234”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体系松散、实践环节无序、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不足等核心问题,为学生“生存突围”奠定良好基础。

地方应用型高校同样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为了应对能源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AI+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的变化,今年4月,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全面启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力争突破学生行业适配能力不足的瓶颈。

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新增《电力智能系统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企业真实案例;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学生可通过企业实习、行业认证、科创竞赛等多元化方式完成“3+X”综合实习实践学分;积极建设智慧能源AI平台,开展电力机器人开发等场景学习,并与华为、特斯拉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实践环境。

除了理工科高校外,文科高校的计算机学科也在谋求新的发展契机。

长春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明确了AI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深入探索改革发展新举措。学院提出“推进项目化教学,年内至少开出1门项目化课程”的新学期具体任务,助力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有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当然,仅仅是高校搭建起能力提升的桥梁是不够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智商”很高的年代,“知道什么”的意义降低了,“如何使用”变得至关重要。当一些简单的基础代码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生成、优化,计算机专业学生便能从繁杂的编程语法中解脱出来,挖掘更多的创造能力。因此,学会使用人工智能、提升自身AI素养是计算机学子的必备技能。

同时,学生若能培养“计算机+X”的跨学科思维和专业技能,不仅能具备双重就业优势,还能通过多学一门行业学问帮助自己用业内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代码的技术逻辑,实现知识“对齐”,避免沟通困境。

时代浪潮更迭,没有永远的热门,也无绝对的冷门。我们拒绝专业的兴衰论调,破除“下一个”的魔咒——没有谁是下一个土木,也没有谁是下一个计算机。

专业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三五年间的市场波动,而源于其不可替代的内核。

让学科专业建设拥抱变化、坚守本质,方能永葆活力、再创辉煌!

来源:全国高校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