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马春风:让百年唢呐村 奏响新时代乐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43 2

摘要: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市主场活动现场,秋雨淅沥。“马氏乐器”红色展台前人头攒动,作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在此亮相——竹制唢呐杆、精细工具有序陈列,传承人专注演示制作工序,金灿灿的唢呐在红展台映衬下,尽显传统工艺精妙与民俗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市主场活动现场,秋雨淅沥。“马氏乐器”红色展台前人头攒动,作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在此亮相——竹制唢呐杆、精细工具有序陈列,传承人专注演示制作工序,金灿灿的唢呐在红展台映衬下,尽显传统工艺精妙与民俗文化新生机。

展台中央,马春风与杜晓燕夫妻并肩而立,一曲《丰收乐》率先奏响,欢快旋律裹挟丰收喜悦穿透雨幕;紧接着,《朝阳沟》庆丰收经典选段流出,高亢如麦浪翻滚,婉转似溪水潺潺。过往群众纷纷驻足,雨声、唢呐声、掌声与赞叹声交织,让这场非遗展示成为丰收节里最动人的文化风景。

百年唢呐村:从谋生手艺到传承困境

在豫东平原的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的名字始终与“唢呐”紧密相连。据《柘城县志》记载,这里的唢呐技艺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婚丧嫁娶、丰收节庆等场景中,唢呐声从未缺席。“过去村里没闲人,农忙扛锄头种地,农闲拿唢呐演出,一把唢呐能养活一家人。”50岁的马春风回忆儿时,眼中满是怀念。

作为“唢呐世家”第五代传人,马春风6岁跟着父亲学打梆子,10岁能独立吹奏《百鸟朝凤》,16岁加入村里唢呐队,跟着父辈走南闯北——去邻县婚礼吹《抬花轿》,到偏远乡镇丧礼奏《哭七关》,最远坐着绿皮火车去东北,为煤矿工人联欢晚会表演。那时的马庄村,登记在册的唢呐队就有12支,农闲时村民背着唢呐箱出门,归来总能带回养家收入,“唢呐村”名声在周边省市越传越广。

然而,时代变迁让这门传统技艺渐陷困境。21世纪后,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娱乐兴起,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听唢呐,传统唢呐演出市场需求大幅缩减。“以前一年能接200多场演出,后来连50场都不到。”马春风无奈表示,收入锐减让许多年轻唢呐手外出打工,或去工地搬砖,或进工厂流水线,曾经热闹的唢呐队渐渐解散,村里唢呐声也变得稀疏。

最让马春风揪心的是,儿子起初也不愿学唢呐,宁愿在县城开网约车,也不想接这门“不赚钱”的手艺。看着祖辈传下来的唢呐在墙角落灰,他彻夜难眠:“这不是丢一门手艺,是丢了马庄村的根啊!”

直播破局:从田间直播间到百万粉丝

“爸,要不咱试试直播?现在好多人都在网上看表演。”2022年初,儿子马晓阳的一句话,给迷茫的马春风指了新路子。尽管对互联网一窍不通,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但为保住唢呐技艺,马春风还是决定“豁出去”——花300元买二手手机支架,让儿子帮忙注册抖音账号“唢呐村的事”,把直播场地选在自家麦田。

起初的直播之路充满坎坷。没有专业声卡,声音嘈杂不清;不懂镜头角度,画面全是晃动的麦秆;直播间最多只有几十个观众,还多是亲戚朋友“捧场”。家人也劝他放弃:“一把年纪了,别在网上丢人现眼。”但马春风没有退缩——每天凌晨4点起床琢磨直播技巧,跟着网上教程学剪辑;为吸引观众,他将传统唢呐曲与《孤勇者》《早安隆回》等流行歌曲结合,还邀请村里老人、小孩参与,表演“祖孙合奏”“夫妻对吹”;他还在直播里展示唢呐制作全过程,从选料、制杆到调音,让网友了解技艺门道。

坚持终有回报。2022年秋收时节,马春风在麦田吹奏改编版《丰收歌》的视频意外走红,金黄麦浪与激昂唢呐声勾起网友乡土记忆,单日播放量突破500万,粉丝一夜涨10万。此后,他的直播间越来越热闹,粉丝量从10万、50万一路突破100万,每场直播在线人数稳定在3万人以上。

更让马春风惊喜的是,直播不仅带来打赏收入,还为线下演出打开新市场——企业邀他参加商业活动,景区请他驻场表演,海外华人社团也联系他,希望邀请唢呐队海外演出。曾经冷清的马庄村重归热闹:村民重新拿起唢呐,跟着马春风直播、演出;年轻人陆续返乡,有的负责直播运营,有的学习唢呐技艺,11岁的王泉龙还专门拜马春风为师,成为“唢呐马家军”最年轻成员。

从村落到殿堂:非遗文化的新生与未来

随着影响力扩大,马春风和唢呐村受到主流媒体关注,一步步从田间地头走上更大舞台。2023年1月,央视新闻记者专程到马庄村,拍摄专题报道《唢呐村的“新声”》,马春风在麦田直播、与村民排练的画面被全国观众看到,他还受邀走进央视演播室,与主持人白岩松面对面交流,分享唢呐村转型故事。“白老师问我怎么让年轻人喜欢传统唢呐,我说得让唢呐‘活’在当下,跟年轻人生活接轨。”回忆起那次同框,马春风仍难掩激动。

此后,主流媒体邀约不断:天津卫视《跨时代战书》邀马春风夫妻录制专访,讲述从“唢呐匠人”到“网红主播”的蜕变;河南卫视《梨园春》请他带村民表演唢呐合奏,让非遗与戏曲文化碰撞火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也纷纷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非遗传承的新农人”。

2024年、2025年春节,马春风还牵头举办唢呐“村晚”——200多名村民参与演出,50多个节目涵盖唢呐、戏曲、歌舞等形式,不仅网络直播吸引超千万网友观看,还吸引周边市县群众专程现场观看,甚至有外地游客把“去马庄村看唢呐村晚”列入春节行程。

如今的马庄村早已摆脱困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以唢呐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项目推进:村里规划建设“唢呐文化广场”,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开发唢呐造型文创产品;每到周末,游客来村体验唢呐制作、观看表演,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马春风也有了新目标:“我想办唢呐培训班,让更多年轻人学这门手艺;还想把马庄唢呐编成教材,送进当地中小学,让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他的故事还被收录进纪录电影《盛世如愿》,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2024年12月23日全国院线上映,以新中国成立75年宏大历史为背景,通过跨时空“对话”,展现马春风等六位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其通过抖音直播让百年唢呐村出圈的历程被精彩呈现,进一步扩大了马庄村唢呐文化的影响力。

从四百多年前的田间技艺,到登上央视、获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从曾经无人问津,到百万粉丝追捧、“村晚”引爆全网,马春风用一把唢呐,守住了马庄村的文化根脉,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正如他常说的:“唢呐声里有乡愁,也有希望。只要我还能吹,就会一直把这声音传下去。”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