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iScience》期刊刊登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让神经科学界炸开了锅——西班牙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团队发现,大脑在深度睡眠或麻醉时的慢波振荡,其传播方向并非由先天解剖结构决定,而是由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主导。这项由拉蒙·雷格(Ramón Reig)和哈维
大脑慢波“指挥棒”找到了!西班牙研究颠覆认知:不是解剖结构,而是神经元兴奋度说了算!
2025年9月,《iScience》期刊刊登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让神经科学界炸开了锅——西班牙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团队发现,大脑在深度睡眠或麻醉时的慢波振荡,其传播方向并非由先天解剖结构决定,而是由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主导。这项由拉蒙·雷格(Ramón Reig)和哈维尔·阿莱格雷·科尔特斯(Javier Alegre Cortés)共同主导的研究,不仅推翻了学界多年来的主流认知,更为理解癫痫等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优化脑机接口信号解读提供了全新视角。在脑科学研究迎来AI赋能、无创脑成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关于“大脑休息时如何自组织”的发现,正揭开神经活动调控的神秘面纱。
沉睡的大脑不“安静”:慢波振荡里藏着神经密码
你以为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关机休息”?事实恰恰相反。当人体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深度阶段,或处于麻醉状态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规律的电活动——慢波振荡。这种波的频率在0.5-4赫兹之间,振幅巨大,就像大脑在“深呼吸”:神经元群会同步进入“兴奋期”(放电活跃)和“抑制期”(放电沉寂),形成此起彼伏的电信号浪潮。
过去几十年,神经科学家一直将慢波振荡视为大脑“自我修复”的关键环节。它能帮助清除白天积累的代谢废物(比如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还能巩固记忆——就像夜间的“数据整理”,把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储存区域。但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这些慢波是随机传播,还是遵循某种“指挥规则”?
此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慢波的传播方向由大脑的解剖结构决定——就像公路网络决定车流方向,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神经纤维束)引导着电信号的扩散路径。比如多数研究观察到,慢波常从大脑前部(额叶)向后部(枕叶)传播,便推测这是额叶与枕叶之间的神经通路在“牵线搭桥”。
“但我们发现,解剖结构只是‘舞台’,真正的‘导演’是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雷格在研究论文的引言中直言。这个结论的得出,源于团队对“局部活动”与“全局互动”的突破性结合分析——而这正是他们方法论的核心创新。
创新模型破局:首次“缝合”大脑的局部与全局活动
要破解慢波传播的规律,难点在于大脑活动的“多尺度复杂性”:单个神经元的放电、局部脑区的网络互动、全脑区域的协同,三个层面相互交织,此前的研究往往只聚焦其中一个尺度,导致结论片面。
雷格团队的解决方案,是搭建了一个基于真实数据的双尺度计算模型。这个模型的“骨架”来自哺乳动物大脑的解剖学图谱——精准复刻了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数量、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血肉”则是生理学数据——融入了神经元的兴奋阈值、放电频率等参数。更关键的是,模型首次实现了“局部”与“全局”的联动分析:既能模拟孤立脑区(比如单独的额叶或枕叶)的慢波活动,也能计算多个脑区连接后的全局互动。
“打个比方,过去的研究要么只看单个班级的自习状态,要么只看全校的广播通知,而我们的模型能同时追踪‘班级内的小互动’和‘全校的大协调’。”阿莱格雷·科尔特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
模型运行后,一个清晰的规律浮现:当多个脑区相互连接时,原本各自为政的局部慢波会逐渐同步,最终遵循“最易兴奋脑区”设定的节奏传播。“这就像教室里的学生:有人喜欢安静做题,有人习惯小声讨论,但如果有一个精力旺盛的‘领头者’(比如主动发起讨论的同学),其他人最终会跟着他的节奏调整状态。”阿莱格雷·科尔特斯补充道。
这个“神经元领导者”的概念,完美解释了慢波传播的灵活性:如果某个时刻大脑后部的神经元更兴奋,慢波就可能反向传播;如果多个脑区兴奋度接近,慢波甚至会呈现“双向扩散”。而此前观察到的“从额叶到枕叶”的传播模式,不过是多数情况下额叶神经元兴奋度更高的结果——并非解剖结构的“强制规定”。
为了验证模型的预测,团队进行了小鼠实验。他们先通过脑电图(EEG)记录麻醉小鼠的慢波传播方向,确认正常状态下波从前端向后端移动;随后,向小鼠枕叶注射一种混合药物(能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结果令人震惊:慢波的传播方向完全逆转,从后端(枕叶)向前端(额叶)扩散。“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吻合度超过90%,这直接证明了神经元兴奋度的主导作用。”雷格在接受《自然》子刊采访时强调。
不止于“睡眠密码”:为神经疾病治疗打开新窗口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揭示慢波传播的规律——它为理解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疗法提供了关键线索。
慢波振荡的“失控”,往往与神经疾病密切相关。比如在癫痫患者脑中,慢波可能在清醒状态下异常出现,或转变为高频率、高振幅的“癫痫样放电”,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引发抽搐。过去医生常从解剖结构异常(如脑区发育畸形)寻找病因,但雷格团队的研究提示:或许问题出在“兴奋度调节机制”上——某个脑区的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打破了全局的“节奏平衡”,才诱发了异常电活动。
“如果能找到调节特定脑区神经元兴奋度的方法,或许能从源头控制癫痫发作。”研究团队在论文讨论部分提出设想。比如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技术,非侵入性地降低异常兴奋脑区的活性,让慢波回归正常传播模式。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MS对部分癫痫患者有效,但此前一直不清楚其作用的深层机制——这项新发现恰好为该疗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此外,慢波振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也值得关注。2023年《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慢波传播速度明显减慢,且“前后传播”的规律被打乱。雷格团队推测,这可能是患者大脑中某些脑区的神经元兴奋性下降(比如tau蛋白沉积损伤神经元),导致“领导者”缺失,慢波失去协调。若能通过药物或神经调控技术恢复这些脑区的兴奋度,或许能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脑科学研究的“热门赛道”——脑机接口(BCI),这项发现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目前脑机接口的信号解读,多依赖对“特定脑区功能”的预设(比如认为运动皮层的信号对应肢体动作),但慢波传播的灵活性提示:大脑信号可能存在“动态调控”——同一脑区的信号意义,会随神经元兴奋度的变化而改变。未来的脑机接口若能融入“兴奋度监测”,解读精度或能大幅提升。
方法论革命:数学模型成脑科学研究“利器”
除了颠覆性的结论,雷格团队的研究更代表了脑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进步——数学模型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
过去,神经科学研究多依赖“实验驱动”: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观测获取数据,再从中总结规律。这种方法直观,但难以探索“实验室中难以重现的场景”。比如要研究“如果额叶神经元兴奋度突然提升10倍,慢波会如何变化”,直接在活体大脑上进行此类实验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伦理。
而雷格团队的计算模型,恰好解决了这个痛点。“数学模型就像一个‘虚拟大脑实验室’,我们可以在其中调整任意参数——比如某个脑区的神经元数量、连接强度、兴奋阈值,甚至模拟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神经活动,而无需担心对活体造成伤害。”阿莱格雷·科尔特斯解释道。
更重要的是,模型基于真实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数据,确保了模拟结果的“逼真度”。比如团队参考了小鼠大脑的三维重建图谱,让模型中的神经连接与真实小鼠大脑的误差不超过5%;神经元的放电参数则来自近10年的单细胞电生理研究数据,确保模拟的电活动符合生物规律。这种“ realism(真实性)”,让模型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还能“预测未被发现的规律”——此次小鼠实验验证的“兴奋度决定传播方向”,正是模型先预测、再通过实验证实的。
如今,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型+实验”的研究模式正成为脑科学的主流。202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脑模拟计划”,投入1.2亿美元资助基于AI的全脑模型研发;中国也在“十四五”脑科学专项中,将“计算神经科学”列为重点方向。雷格团队的研究,无疑为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结语:重新认识“休息中的大脑”
当我们在深度睡眠中安然休憩时,大脑并未停止工作——它正通过慢波振荡进行“自我维护”与“记忆整理”,而这一切的“指挥棒”,竟是神经元的兴奋度。西班牙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大脑慢波的认知,更让我们看到:大脑的活动远比想象中灵活、动态,而非被解剖结构“固定死”的机器。
未来,随着对神经元兴奋度调控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或许能找到治疗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的新靶点,甚至开发出“调控慢波以提升睡眠质量、增强记忆”的技术。而数学模型与实验研究的融合,也将继续推动脑科学向“精准化、可预测化”迈进。
正如雷格在研究论文的结尾写道:“大脑的每一次慢波振荡,都是它向我们传递的‘密码’。破解这些密码,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工作,更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无限可能。”当我们下次进入深度睡眠时,不妨想象:此刻大脑中,正有无数“神经领导者”在指挥着慢波的浪潮,而这场无声的“交响乐”,正是生命最神奇的律动之一。
需要我帮你提炼这篇文章的核心知识点,整理成一份便于快速阅读的“干货清单”吗?这样你可以更清晰地掌握研究的突破点、意义和应用前景。
来源:小晟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