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一个月就收割完了,全程机械化,挥镰割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喽!”9月19日,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稻田里,72岁的村民麦麦提祖农・乌麦尔俯身捧起一把饱满的稻穗,指腹摩挲着金黄的谷粒说,过去踩在这片地里,盐碱能没过脚踝,忙一年连口粮都不够。
“不到一个月就收割完了,全程机械化,挥镰割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喽!”9月19日,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稻田里,72岁的村民麦麦提祖农・乌麦尔俯身捧起一把饱满的稻穗,指腹摩挲着金黄的谷粒说,过去踩在这片地里,盐碱能没过脚踝,忙一年连口粮都不够。
70年时光,帕哈太克里乡这片曾“寸草不生的白碱滩”蜕变成稻浪翻滚的“金色粮仓”。这一切的转折,始于深圳援疆力量与中国农科院的携手,耐盐碱海水稻的引进与培育,让“白茫茫”的盐碱地透出了生机。
帕哈太克里乡连续七年种植海水稻,土壤盐碱度pH值从9.0以上降至8.0左右,盐分含量由3‰压减到1.3‰,“帕乡大米”更成了疆内外知名的优质农产品。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机械化收割海水稻。(资料图)
在新疆高品质耐盐碱粮油作物生物育种中心的种业“芯片”基地,技术员阿卜杜赛买提・阿卜杜克热木提起万亩稻田难掩兴奋。三年前他初到时,芦苇比水稻还高,杂草与禾苗“争食”的场景随处可见。
经过专家团队筛选培育,金稻18号、新粳伊6号等40个耐盐碱品种在此“安家”,其中新粳伊4号亩产突破750公斤,与江南水稻产区的产量不相上下。
土地的“重生”,也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轨迹。麦麦提祖农把自家土地流转后,过上了“不用扛坎土曼”的退休生活;同村的布阿依夏姆·阿布力孜则通过土地流转“解放双手”,在周边企业找到了新工作。
帕哈太克里乡的蝶变,是喀什地区农业70年跨越式发展的鲜活印证。从“二牛抬杠”到“智能农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广种薄收”到“亩均千斤”;从“小农散种”到“产业融合”,喀什农业用四个“历史性转变”,书写了一部从贫瘠到富饶的奋斗史。
走进喀什尕尕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不见人影,只有机械运转的嗡鸣。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能完成脱壳、分拣、包装全流程。
“这是紫色富贵米,那是蓝色博爱长粒米,还有橙色温暖米、绿色和谐米……足足七种口味。”公司总经理张建芳指着码放如山的产品介绍,公司年加工五六千吨大米,仍供不应求。
从盐碱地到“特色米”,帕哈太克里乡大米的“进阶”,正是喀什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缩影。
如今,喀什地区已构建起粮食加工、棉纺服装、畜牧果蔬“三大产业”集群,绘制出数十条农业产业链图谱,45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出超百亿元产值,“驾着驴车赶巴扎”售卖农产品的时代,早已被“生产 - 加工 - 冷链 - 物流 - 销售”的全链条模式所取代。
数据见证着喀什农业的“含金量”,2024年,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25.93亿元,较2014年的437亿元实现近翻倍增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57%,北斗导航、农用无人机等新装备走进田间。
同时,建成57座水库,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6。人均粮食占有量超600公斤,彻底告别了“遇灾借粮”的日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86元,较2014年的7133元实现翻番。
更令人欣喜的是,昔日的盐碱地不仅变为“粮仓”,还成了种业创新的“孵化室”。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116个海水稻品种,筛选出4个适配喀什气候的新品种。
2024年又新增1000多份耐盐碱粮油、瓜果种质资源,建起了专属的种质资源库。“喀什地处北纬37°植物生长黄金带,粮食、蔬菜产量全疆第一,林果面积全疆第一,是全国最大的干坚果基地。”地区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陈广福说,这片土地正在用科技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喀什力量”。
微风拂过,稻田泛起金色涟漪。麦麦提祖农笑着说:“以前盼着‘馕饼管饱’,现在天天有肉蛋奶,这日子比稻穗还饱满!”
70年栉风沐雨,喀什农业以“盐碱地变良田”的奇迹,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石观 杜超)
编辑:贾娜娜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