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休四个月后,被点名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7:52 2

摘要:1985年3月,在成都军区司令部的小会议室里,在坐的众人均沉默不语,已经68岁的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裁军整编,心情十分沉重。

“你们先把部队稳住,剩下的事情我来扛。”

1985年3月,在成都军区司令部的小会议室里,在坐的众人均沉默不语,已经68岁的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裁军整编,心情十分沉重。

从1984年11月军委座谈会上,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就谈了一个问题,即军队要大量裁减员额,并且还说:

“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

时任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根据历次裁军整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减和尚不如拆大庙”的办法,就是要缩减一些大的单位,把以前原来职能相同的两个部门合并。

在讨论军队整编以及体制改革方案中,原有的十一个军区要裁减至七个,当时中央要求,要在来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前就决定。

当时,因为昆明军区尚有战事,所以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会被保留下来,在一开始商讨的方案中,也是成都军区合并到昆明军区。

要知道两大军区的合并,并不是简单一加一那么简单,这其中涉及到的部队调防、人事安排都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特别是成都军区更是人心惶惶,毕竟两大军区合并,对他们原本的工作和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时候,还是老将王诚汉亲自出面,在镇住了浮躁的人心,随后他给军委写了封信,除了提到服从军委指示外,还针对两大军区合并提了三点意见:

“一是西南边防需要保留足够的机动兵力,二是防空力量不能削弱,三是成昆铁路沿线的部队最好留在现地。”

不过,就在王诚汉赴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期间,他又突然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1985年5月23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贯彻减少员额100万的战略决策。

应该指出的是,此次会议一开始提交的仍然是成都军区合并至昆明军区,当时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政委谢振华提交的方案,也是针对成都军区合并进来以后得方案。

不过,针对这一安排,王诚汉却有很深的忧虑。

图|王诚汉在老家与亲人们合影

一天,王诚汉专程去拜访了老首长洪学智,并诚恳的谈了看法:

“老首长,您是做后勤工作的,您也知道西部条件有多艰苦。我非常拥护中央合并军区的决定,但军区机关的具体位置能不能再改一改?”

洪学智叫王诚汉大胆的谈自己的想法,而王诚汉也毫不讳言,仅用了一句话就说服了洪学智:

“昆明调不了西藏。”

“如果撤裁成都军区,至少将来的几十年里西藏方向、南线战备以及对印边防都会陷入被动。从成都起飞部队,能在5小时内抵达藏南、滇西、青海南部,是最稳定的调兵枢纽,辐射川、滇、藏三角。而昆明则需要翻山越岭,还得空运中转,如遇紧急且重大的战事,反应速度会跟不上。虽然目前昆明军区还在作战,但这种战争是阶段性的、是局部的。等南疆战事结束,昆明在物质基础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就不及成都了。”

洪学智听后,深以为然,就要王诚汉写一个材料报上来,要中央考虑,王诚汉集合了成都军区参加军委会议的工作人员一起,花了几天功夫起草了《关于昆明、成都军区合并后定点问题的几点想法》的建议信,并在征得时任军区政委万海峰的同意后,以两人的名义,分别送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和杨得志、余秋里、张爱萍、洪学智副秘书长等中央领导。

这封建议信递上去以后,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后,中央决定改变原来的方案,将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合并至成都军区。

当时,杨尚昆分别找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军政主官谈话,并询问他们对此事的意见。

张铚秀、谢振华虽然对此事相当意外,但仍然决定服从大局,王诚汉也主动提出了离休,按照中央意见,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政委万海峰仍然留任,军区司令员则根据谢振华的意见,选择了在自卫反击战中表现上佳的第一军军长傅全有。

1985年6月3日上午,总参谋长杨得志宣布了这一变动,6月5日宣布任命,傅全有出任新的成都军区司令员。

对于各位退下来的将军,中央也有考虑。

杨尚昆在同昆明军区领导干部谈话时说,中央曾有意调张铚秀出任新成立的国防大学任政委(由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等多个单位合并而成,张震任校长),调谢振华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

不过,张铚秀、谢振华后来都婉拒了这一提议。

图|王诚汉

张铚秀退居二线后,出任中顾委委员,2007年8月1日,张铚秀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代表军队老干部发言,2009年8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

谢振华在军委扩大会议后,出任成都军区协调小组组长,并与王诚汉、张铚秀(副组长)一起承担新的成都军区领导班子进行精简整编工作,在任务完成后,谢振华又主持了昆明军区的善后工作。

也因此,谢振华与后来的上将军衔失之交臂。

2011年8月3日,谢振华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王诚汉将军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把新成立的指挥机构放在成都,当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当年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合并,两大军区领导班子中,除了时任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年龄最小(1020年生人),因此在完成两大军区合并后,王诚汉、张铚秀、谢振华都提出了退居二线的请求。

张铚秀将军(1015年)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所以后来他婉拒了去国防大学任职,谢振华(1916年)年龄居中,所以他婉拒了去军事科学院,王诚汉在三人中年龄最小(1917年出生).

在确认退居二线后,已经68岁的王诚汉直接办理了离休手续,去了解放军总医院疗养。

应该说如果不出意外,王诚汉将军就要准备安享晚年生活了。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中央任命下来了。

1985年10月3日,时任总政干部部部长的李继耐专程到解放军总院探望王诚汉,并告诉了他一个情况:

“军科缺个‘顶梁’。首长要你去,不是征询,是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点名王诚汉出任的职务,就是当初谢振华婉拒的。

王诚汉自己也很犹豫,毕竟他才刚退下来四个月,现在又是中央正号召干部年轻化的时候,自己去并不合适。

李继耐则劝说:

“军科需要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同志坐镇,研究院不是操枪,但也得打硬仗。”

图|1953年和哥哥弟弟叔叔合影

从资料不难看出,当时选军事科学院军政主官,是考虑以老带新的,中央选定的军事科学院院长郑文翰(1920年出生)资历上比较浅。他与万海峰虽然同岁,但是万海峰是老红军出身(1933年参加红军),郑文翰是抗战时候参加革命。

而在退下来的三个老将军中,年龄最轻的王诚汉将军,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郑文翰当过彭老总的秘书(国防部长办公室参谋),1982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毫无疑问,郑文翰将军在军科是有工作经验的。

不过,王诚汉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到军科,只是说要考虑考虑。

1985年10月10日,李继耐再次上门拜访,王诚汉才答应,但提出要请一个星期假,他要回趟成都与老战友告个别。

当天晚上,王诚汉将军就在日记中写道:

“再披战袍,非功名所累,乃职责所在。”

1985年11月,王诚汉正式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兼党委书记。

中央当时考虑让王诚汉出山,也是有很深的考量的,并不是光是年纪小的缘故。

在1985年裁军整编工作中,同样提出重要意见的原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也曾考虑过退居二线,但中央同样没有批准,而是调郭林祥出任军委纪委书记,任职一年期满后,又调任总政治部任副主任,协助余秋里工作。

当时,我军裁军整编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余秋里的工作十分忙碌,因此郭林祥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作为一个谋略型的战将,郭林祥很好的帮助余秋里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

一直到1990年,郭林祥才正式退居二线。

要知道,郭林祥将军比上述几位将军年龄都大(1914年生人)。

当时,我国的军事科研比较重视部队经验,但缺少理论创新。部队的基层指战员重视的仍然是过去老一套的传统,而军科的科研人员又都是“读书型将领”,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脱离战争的实际需要。

王诚汉上任后,并没有坐在办公室听取汇报,而是亲身走访,询问年轻研究员意见,他常问的一句话是:

“你们写论文时最怕什么?”

有的研究员半开玩笑地答:

“怕领导不批经费。”

王诚汉笑着说:

“我不是来卡你们的,我是来想办法让你们的经费用得更值。”

王诚汉走访了军科上百个科研项目,并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将结果整理成一份6000余字的报告递交中央军委。

几天后,中央指示下来:

“军事科学院率先实行开放式研究体制,凡符合战略需求且经过专家评议可行的项目,一律优先立项。”

王诚汉在一线多年,极富军事经验,他能够针对实际的需要尽快的评估一个研究项目切实可行性,有的研究员后来回忆,说王诚汉坐镇军科以后,是不看报告的,而是和你当面聊,三句话说不到点子上,就把你打回去重新来。

据说军科档案室保留着两份王诚汉提出指导意见的的方案,一份是对“滇藏方向应急支援时间”的建模,一是对“印缅边境通路变化”的实地反推。里面全是手写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是他的批注。

在干部选拔问题上,王诚汉认为不应该看资历,而是要注重实绩,军事科学院两次调整领导班子,优化了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干部的“四化”方针也得到了实际的贯彻。

王诚汉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带动了军事科学院的工作氛围。

1988年7月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决定从当年10月1日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同年秋,中央军委公布了恢复军衔制度后首批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王诚汉赫然在列。

据说在授衔仪式上,一位首长握住王诚汉的手问:

“老王,改革有风险,你能顶得住吗?”

王诚汉慨然一笑道:

“顶得住,值得!”

王诚汉主持军事科学院工作五年,期间为信息化作战、联合战役、太空利用等新概念的规划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0年,王诚汉主动提出退居二线的申请,老将军理由也很简单:

“新课题多,年纪大了,我跑不动了,应该让年轻人冲在前头。”

当时王诚汉将军已经73岁。

离开工作岗位后,王诚汉决定撰写回忆录,当然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工作笔记,有人上门拜访,在看过将军的回忆录后,曾给出建议:

“为何不写一些传奇故事?”

王诚汉笑道:

“传奇留给戏剧家,我只记录过程和数据,未来的人们会从中受益。”

2009年11月20日晚,王诚汉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噩耗传开后,军事科学院全体降半旗致哀。

来源:漫步史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