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正在浙江杭州举行。位于四川阿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在1979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那里素有“熊猫故乡”之称,不仅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正在浙江杭州举行。位于四川阿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在1979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那里素有“熊猫故乡”之称,不仅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起跟随总台记者
走进卧龙自然保护区
来看看科研人员
是如何守护大熊猫们
赖以生存的“口粮”和栖息地环境
保护区的专家介绍,作为大熊猫最爱吃的“口粮”,竹子维系着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命脉。大熊猫的常用食谱涵盖20多种主食竹,其中偏好的核心竹种主要有冷箭竹、拐棍竹和箬竹等,分布在海拔700米到3500米之间。在春夏季节,大熊猫会优先取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竹笋,随着气温沿山势由下而上逐步转暖,大熊猫便“逐笋而居”,进入秋冬季节,大熊猫的食物则转为以竹叶和竹茎为主。
无论是野生个体还是人工圈养个体,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都是竹子。但大熊猫因消化系统效率较低,每天需要消耗12公斤至38公斤的竹子,竹林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一旦竹子资源减少或竹林出现碎片化,大熊猫的觅食范围将被压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繁殖率下降等连锁问题,甚至造成种群衰退。
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保护区内的部分区域造成一定影响,而竹类资源一旦被破坏,恢复约需20年至30年。十多年来,工作人员一直把重心放在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工作上,开展封山育林,降低人为干扰,为的就是守护好大熊猫们赖以生存的“口粮”和栖息地环境。
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 刘明冲:根据监测结果来看,现在冷箭竹的生长是比较健康的,首先它没有什么病虫害,第二个没有发现开花的,第三个就是没有明显的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竹子枯死的状况,新生的竹笋出笋率是比较健康的。另外根据对大熊猫采食冷箭竹的痕迹,以及它的粪便各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熊猫还是一如既往比较喜欢吃竹子,所以我们认为大熊猫的食物链还是比较健康的,没有问题。
守护卧龙的竹林,不仅是守护大熊猫的 “餐桌”,更是守护这一物种延续的生态根基。经过持续科学监测和恢复修复,保护区内的整体生态不断向好,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也取得实效。
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 刘明冲:总体来说,生态环境的质量是非常原始的,是非常原生的。经过调查,大熊猫的数量,从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一百零几只,就是因为地震受影响,到现在恢复到149只,数量恢复到地震之前的水平,而且还略有增加,表明生态环境至少是已经恢复了。
立体化科学监测
接力守护生物多样性
在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牛头山区域 ,有一片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这里被称作“五一棚”,是世界著名的野外大熊猫生态观测基地。建立几十年来,“五一棚”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保护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与实践交织的中国路径,也通过对大熊猫的研究,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示范样本。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海拔2520米的保护区臭水沟一带搭建起几顶窝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因为观测站的帐篷距离水源地有51步台阶,于是取名“五一棚”。
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 刘明冲:这个大样地就是2024年开始建设的,面积是25公顷,正南正北,正方形,边长是直线500米,我们就要对这个样地进行定点的监测,就是树木的生长有没有什么病虫害,有没有竹子开花,还有其他等方面的情况。
细心观察,几乎在大样地的每一棵树上都挂上了一个标签,这是它们特殊的身份证。参与大样地科研观测的工作人员介绍,对于胸径大于一厘米的所有乔木或者灌木,他们都会进行品种的统计、样地名称的标注,及时掌握树木生长情况。
20世纪,科学家们在这里开展研究和探索,还主要依靠人工“摸爬滚打”。而如今,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新建的“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智能支持,涵盖旗舰物种种群动态、气候水文和植物样地研究,研究视野从单一物种保护拓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维护,栖息地修复与同域物种协同保护,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示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郭志强:在大样地的二期工作中,我们将会增加对野生动物的调查监测,还有对植物不同梯度上面分布情况的监测。对于动物的监测,我们主要是通过布设更多的野外红外相机来实现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梯度海拔的植被样方,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不同的气候、海拔,还有土壤环境下,它的植被类型是如何变化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猫栖息地的演变,为我们后续这些大熊猫的保护计划,还有它的野化放归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
已基本构建
完整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四十多年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已基本构建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也愈发丰富。
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区,气候凉爽,气温年差小。作为大熊猫的栖息地,这里原生态的自然优势极为突出,峡谷、群山雪峰、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庇护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和繁衍。近年来,保护区持续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通过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全方位保护。
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助理 施小刚:设立了3个监测站点,布设了近800台红外相机,实时监测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帮助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据统计,目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9.96%,植被覆盖率达到98%,有野生大熊猫、雪豹、绿尾虹雉、四川羚牛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1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9种。其中,野生大熊猫接近150只,占比全国近10%,而在雪山之巅,还生活着45只左右雪豹,分布密度居于全国之冠。
在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还下辖着两个少数民族乡镇,是藏羌传统文化和大熊猫生态文化融合交流的区域。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禀赋,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的战略定位,建立健全了全民参与资源保护的工作机制,以森林康养为主线的休闲避暑绿色经济逐步壮大,成为社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
来源:中科院之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