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4年7月23日凌晨四点, 汉城(今首尔)南大门外, 日本陆军混成旅团3600人, 在隆隆雨声中架起山炮。
日本人占领朝鲜是哪一年?
——一条被铁钉敲进半岛的时间线
一、先给答案,再拆钉子
如果只想记年份,可以背这句顺口溜:
“甲午战火起,乙未江山易,
乙未年八月,太极旗落地。”
乙未年,就是公元1895年。
但“占领”不是一夜换旗,
而是一整套铁钉程序:
先敲碎外壳(1894), 再拔掉锁芯(1895), 最后换门换梁(1905-1910)。
下面,把三颗钉子一根一根拔给你看。
二、第一颗钉子:1894.7.23——王宫开门
1894年7月23日凌晨四点, 汉城(今首尔)南大门外, 日本陆军混成旅团3600人, 在隆隆雨声中架起山炮。
他们的借口很新鲜:
“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 保护侨民,维持秩序。” 三天后,丰岛海面炮声响起, 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这一天,朝鲜官方史书《高宗实录》 只用六个汉字记录: “日兵入阙,卫营溃散。”
却绝口不提: 王宫景福台的门锁被撬, 守门将士被缴械, 日本公使大鸟圭介 带着200名陆战队 直接闯进勤政殿, 把高宗李熙“请”到偏殿, 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忠告”: “今后国政,宜革旧图新。” 这是第一次实质性武装占领首都, 却只是“破门”, 还没“换锁”。
三、第二颗钉子:1895.4.17——锁芯被拔
1895年4月17日,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李鸿章在日本下关(当时称马关) 签下《马关条约》。
第一条就写: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表面看,清朝放弃宗主权, 朝鲜“独立”了; 实则,这是日本替朝鲜 “宣布”脱离中国, 转手把自己升格为“新主子”。 条约签字后第十天, 日本公使率兵再次入宫, 强迫朝鲜政府 “改革内政、重用亲日派”, 并把原亲华大臣 尹泰骏、闵泳翊等 以“通敌”罪名处决。
乙未年八月, 亲日派内阁出台《甲午改革案》, 军事、财政、外交、教育 全部改用日本顾问, 朝鲜的锁芯被连根拔掉。
从这一刻起, 朝鲜国号虽存, 却已变成日本的“门外室”。
四、第三颗钉子:1905.11.17——钥匙易手
日俄战争(1904-1905)打完, 日本再次赌赢。 1905年11月17日, 日本特使伊藤博文 带着六艘军舰、七千陆军 驶入仁川港, 把《乙巳条约》摆到朝鲜外务部桌上: “朝鲜对外交涉之权, 悉由日本监督指导。” 条约签字过程堪称“现场逼宫”: 会场外,大炮脱去炮衣; 会场内,日本兵肩并肩站立; 朝鲜内阁大臣被迫 “即席用印,不得修改一字”。
从此, 朝鲜外交权被夺, 财政由日本统监府接管, 警察、电报、铁路 全部换上日本太阳旗。
太极旗还在, 却只剩“内务自治”的空壳, 像一座被换了钥匙的老房子, 主人名义还在, 却再也打不开自己的门。
五、最后一锤:1910.8.29——门被拆下
1909年10月26日, 哈尔滨火车站, 伊藤博文被朝鲜义士安重根三枪击毙。 日本舆论借机炒作: “朝鲜人野蛮,需日本保护。” 1910年8月22日, 统监寺内正毅 把《日韩合并条约》 塞进朝鲜皇室手中: “朝鲜皇帝陛下 将朝鲜全部统治权 完全且永久让予日本天皇。”
八小时后, 条约在东京《官报》公布, 8月29日零时起, 朝鲜改称“朝鲜总督府”,
太极旗正式降下, 太阳旗升至景福宫正门。 从1894到1910, 十六年零一个月, 日本用三颗钉子加最后一锤, 把“占领”写成了“吞并”。
六、被钉住的日子:1910-1945
合并后, 朝鲜总督府颁布《朝鲜教育令》: “日语为国语,朝鲜语为方言。” 1919年3月1日, 三十万民众走上街头, 高喊“独立万岁”, 被日本军警开枪镇压, 死亡7500人,伤1.6万, 史称“三一运动”。
1930年代, 总督府推行“创氏改名”, 强迫朝鲜人改用日本姓氏; 1940年代, 征发朝鲜壮丁近百万, 送往日本矿山、南洋战场, 其中20万人再也没能回家。 钉子不仅钉住土地, 还钉住语言、姓氏、骨髓。
七、拔钉子的那一天:1945.8.15
1945年8月15日, 东京放送协会播出裕仁天皇《终战诏书》, 朝鲜总督府大楼上空, 太阳旗缓缓降下。 三十六年的占领, 从1894第一颗钉子算起, 整整五十一年。 第二天, 汉城街头出现奇特景象: 有人把珍藏五十年的太极旗翻出来, 有人把太阳旗撕成布条, 有人干脆赤膊狂奔, 嘴里只喊一个词: “自由!”
钉子被拔掉了, 却留下深深的钉孔—— 语言断层、姓氏割裂、亲族离散, 至今仍在半岛的史书里渗血。
八、尾声:如何记住那一年?
如果你只记一个年份, 请记住1910—— 那是门被彻底拆下的年份; 如果你想看清全过程, 请记住1894、1895、1905、1910, 像记住四颗生锈的钉子, 它们把“占领”钉成了“吞并”, 也把一段完整的民族记忆, 钉成了两半
来源:向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