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19 1

摘要: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2025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推出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钦州市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9个案例,集中展示广西生态修复治理在制度建设、技术运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

编者按: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2025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推出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钦州市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9个案例,集中展示广西生态修复治理在制度建设、技术运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自然恢复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亮点和典型经验。广西自然资源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案例具体内容,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推出的是第七个案例:《“湿地生态+”托起和谐幸福生活——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敬请关注。

(一)案例背景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荔浦市西南角,地处珠江流域源头区及大瑶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域,是荔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针对湿地保护区内人为扰动引起的河道侵占破损、生态功能退化、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通过实施系统性的水系连通、栖息地修复、生态驳岸改造及污染综合防控等措施,提升了荔江湿地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环境净化功能,并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景观价值提升、绿色产业富民”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实现“生态+”效益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荔浦经验”。

荔江湾河段生态修复前画面

荔江湾河段生态修复后画面

(二)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合力。项目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与监督职能,确保规划落地与政策保障;引入专业企业采用EPC模式实施全流程建设与维护,保障工程质量和效果的可持续性;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参与日常巡护、环境清理及科普宣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二是坚持近自然修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遵循生态优先、尊重自然原则,摒弃过度工程化手段。通过精准疏浚,采用“深潭-浅滩”交替模式,对10处淤积河段实施差异化清淤,恢复河流自然形态;采用生态石笼、木桩等柔性材料及白饭树、木芙蓉、狗牙根、高羊茅等乡土植被修复受损驳岸,软化硬质化岸线;依据地形地貌打造“乔木-灌木-草本-水生”四层结构的植被缓冲带和“生态多水塘链”小微湿地系统,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生物栖息地质量及景观连通性,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三是精准修复关键栖息地,重建本土生物群落。将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地形塑造、营造多样水深环境和漫水浅滩,播种浆果类植物,针对性修复鸟类栖息地;改造水利设施为阶梯式鱼道,增设鱼类掩蔽所,打通鱼类洄游通道。同时,清除光荚含羞草等外来入侵物种,补植乡土植物,重建健康稳定的本土生物群落,显著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能力。

四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实践生态价值转化。创新实践EOD模式,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项目建成后,通过政府与企业协作,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后期运营,形成“投资-建设-运营-回报”的闭环机制,深度开发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文化体验等业态,提升湿地公园的知名品牌,持续激发生态产业活力。

(三)主要成效

一是激活湿地活力,打造生态名片。在裸石洲滩改造中,创新采用生态多水塘小微湿地技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多水塘,形成了独特的湿地过滤带,有效控制了污染,极大地改善了湿地水环境。生态水塘群在沙洲和天然岛屿上星罗棋布,不仅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复杂性与景观多样性,还在汛期发挥着储存雨水的作用,旱季则补充洲岛水分,维持植物生长,显著增强了洲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随着项目的实施,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多年在此越冬,绝迹多年的彩鹮也首次现身,这些珍稀物种的出现,充分彰显了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荔浦市的生态名片。

生态修复后的湿地风光旖旎

二是多方参与模式,织就荔江绿色生态网络。项目构建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模式。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资金投入上,积极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并由荔浦市财政配套,确保项目资金充足。社区居民也深度参与到项目中来,在项目建设与运营阶段,工程建设、生态管护、景区保洁、导游等岗位优先聘用本地居民,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了社区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共赢。此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改善后也增加了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吸引力。企业通过投资建设生态农业园、休闲度假村等项目,为湿地公园的发展注入了资金和活力。社会组织利用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和生态本底,在科普教育、生态监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织就了一张紧密的荔江绿色生态网络。

三是生态文旅融合,激活高质量生态经济。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湿地公园周边的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沿荔浦河岸开发了生态农业园、休闲度假村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的繁荣,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区域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树立了典范。

来源:广西自然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