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举办 国内外专家学者点赞北京治气成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7:10 1

摘要:“1983年,北京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迈出了环境监测自动化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形成了智能感知、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治理新模式。”论坛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分享了“三监联动”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

近日,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举办。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北京的大气治理成效成为热议焦点。

科技赋能:

开展“三监联动”

“1983年,北京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迈出了环境监测自动化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形成了智能感知、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治理新模式。”论坛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分享了“三监联动”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

“三监联动”建成“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联动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和可视化平台,实现了多部门、多层级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

目标引领:

从“1微克”到“0.1微克”

北京市先后实施的“一微克”行动与“0.1微克”行动,发挥着“指挥棒”作用,以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北京国际大都市城市建设品级。

“在过去十多年里,北京采取了大量措施确保空气质量改善,PM2.5浓度减少了50%以上,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吉诺·范·比金表示。

“如今,北京的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我会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推荐这里,请他们来北京看一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北京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排名居全国首位。SDGs包含17项全球性行动计划,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包容、环境保护三者协同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

从2013年开始,北京仅用5年时间,PM2.5年均浓度从接近90微克/立方米降到了58微克/立方米。2018年,北京启动“一微克”行动。2025年,“一微克”行动提档升级,北京开展“0.1微克”行动,标志着大气污染治理迈入更精细化的阶段。

在市民享受着更多蓝天白云带来的幸福感时,一大批企业和园区实现了绿色低碳的华丽转身。朝阳区、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分别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和园区试点;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落地大兴区,京津冀区域30余家企业约16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其中,签发碳减排量约1800吨。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创绿提级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目标是绿色企业占比提升到30%,推动更多企业向绿色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

区域协同:

京津冀携手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改善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表示。

2024年,京津冀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地PM 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超六成,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98%,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北京优质能源占比达99.5%,在北方大城市中率先实现基本无煤化,外调绿电达到35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5%,新能源车新增比率超50%,碳排放强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超50%;天津市打造“零碳”港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座“五星级绿色码头”的港口;河北省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1.1亿吨,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此外,“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成型,区域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形成“1小时交通圈”,让三地出行愈发便捷。

京津冀地区强力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北京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机构。2025年,CCER交易量已超250万吨,560万用户实名注册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三地共同制定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