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听书】拼命努力却没有进步?你99%的练习都是无效的!学会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拉开差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7:00 1

摘要:如果在小提琴演奏会上,你正如痴如醉地演奏,琴弦却突然断了一根,你会怎么样?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389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如果在小提琴演奏会上,你正如痴如醉地演奏,琴弦却突然断了一根,你会怎么样?

也许你拥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可以继续表演。

那如果琴弦一根根崩断,最后只剩下一根,你还能从容地演奏吗?

你也许会惊呼:“不可能!没人能做到!”

但在小提琴家尼克罗·帕格尼尼身上,这种事真的发生过!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用断弦的琴演奏出的音乐,竟比其他任何小提琴家用完好无损的琴演奏出来的声音都更美。

人们普遍将帕格尼尼创造的“奇迹”,归因于他天赋异禀。

但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帕格尼尼高超的演奏技巧,正是来源于他长期而细致的练习。

其实,一个人不管是天赋过人,还是生来普通,都要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翘楚。

正如艾利克森在本书中提出的那样:“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大脑的“偷懒模式”

正在毁掉你的努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人类拥有两套认知系统。

系统1依赖于我们的思考模式和经验,快速直接、情感化,主打一个“懒惰”。

系统2缓慢审慎,是一种有意识的思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注意力。

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依赖省力的系统1,而系统2只在我们进行逻辑分析、计算或者复杂推理等任务,或经过训练时,才会启动。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能和熟悉的事物打交道,它就绝不去尝试新的挑战;能自动化,它就绝不费力思考。

比如,我们在学习时,刷了大量的题,但只练自己熟悉的,遇到薄弱环节就跳过去。结果是,题没少刷,进步却是蜗行牛步,甚至停滞不前。

工作时,我们机械化重复老套路,而不去思考、如何在熟悉的领域做得更好并提高效率。结果是,工作多年,工作能力比新手强不了多少。

用艾利克森的话来说,其实我们是陷入了“天真的练习”:“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

而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清代书法家汪士鋐,以极端严苛的训练而著称。他致力于临摹书法大家赵孟頫,常常“日书万字”。

虽每日抄写数小时,但他只知机械临摹,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终究是 “千字一律,殊无意趣”。

汪士鋐虽付出了顶级的努力,但他只做到了“眼到”、“手到”,没能做到“心到”,所以最终他只达到了二流水平。

人性本是趋易避难,我们的大脑也不例外。但真正能让人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就只能在原地徘徊。

很多时候,认知上的提升,要比练到手腕酸痛更重要。

把费力的事情变得不再费力,才是成长。

与其在舒适区重复10000个小时,不如在学习区练习5000次。

最高效的成功之法

是“刻苦努力”+“刻意练习”

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曾提出:“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

任何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刻苦努力的练习。

努力固然重要,但方法不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提到本杰明·富兰克林,我们首先会想到他是一名作家,他的著作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们广泛阅读。他科学家、发明家的身份也广为人知。但鲜有人知的是,他还是美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

痴迷于象棋的富兰克林,下国际象棋长达30年之久。为了提高棋艺,他常通宵达旦练习。

他花费在下棋上的时间,长达数千小时。饶是如此勤奋地练习,他的水平却一直停留在中上等,根本无法与欧洲的优秀棋手相提并论。

为何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下国际象棋上,却表现平平、寂寂无名,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教育,却反而在写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呢?

艾利克森同样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他提出:“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

原来,富兰克林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曾自创过一套方法:挑选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精心研读,并依靠自己的回忆重写文章。

从遣词造句到文章架构,他反复练习,逐个击破。在写作过程中,他还不断反思自己在写作上有哪些缺陷,如何改进。

也就是说,在写作上,他一直在进行刻意练习:有目的、有反馈、有改进地反复练习写作,持续突破舒适区,实现大脑对写作这项技能的深层理解,最终实现了从新手到专家的跨越。

而下棋时,他则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熟悉、低压力、无挑战。所以,尽管在下棋上他同样付出良多,换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有句话说:“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刻苦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唯一条件。

在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上,有目标地努力,精准地解决问题,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不分轻重缓急地乱撞一气,你只能收获一个疲惫不堪的自己。

吃苦不是勋章,精准解决问题才会进步。

与其执迷于低质量的勤奋,不如执着于高质量的努力。

从普通到卓越

你需要这8个字

不管是从帕格尼尼,还是从富兰克林身上,我们都不难看出,成功是有迹可循的——先确定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然后进行大量刻意练习。

那么,在进行刻意练习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①专注

同样一件事,我们25分钟100%全身心投入所取得的结果,要胜过一小时三心二意的努力。

也就是说,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结果。

专注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在专注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产生“心流”状态。

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喜悦与巨大的幸福感,会让人更有动力继续行动。

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分心的时代,互联网、各种手机程序、小游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想要专注做事,我们就要尽量远离“干扰项”。

如果手机会影响到你,你可以试着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

你也可以借助工具,来让自己保持专注,比如番茄工作法。

②反馈

做事时,要想取得进步,离不开有效反馈,也就是说那些可以促进改变和提升的反馈。

比如说你做了一份PPT,同事告诉你,你这份PPT里关于预算的部分,缺少关键数据,这就是有效反馈。

而笼统地说“你做得不好”,这就是无效反馈。

有效反馈能够帮助我们辨别自己有哪些不足,为何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此,我们才能清楚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其中,正面反馈尤其重要,如自身的满足感,他人羡慕的眼光、赞美之词,都可以让人保持动机继续行动,而非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不断获得有效反馈,才能实现持续进步。

③修正

曾国藩生性愚钝,天资平平,科考数次却屡战屡败,甚至被考官点名批评“文理不通”。

这样一个人,又是如何进化成一代名臣,为后人所敬仰的呢?

这离不开他的一个小习惯:“每日三省吾身”,每天坚持写“进步日记”。

正是通过不断修正自身行为,不断完善自己,曾国藩实现了脱胎换骨,拥有了“开挂”一般的人生。

一首曲子反复练习,但弹错的地方,却从不加以纠正,哪怕再弹几百次,进步也还是微乎其微。

只有走出舒适区,有意识地修正自己、适度挑战自己,才能精进技艺。

④重复

威尔·杜兰特有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赞同:“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在任何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者变成业内的佼佼者,都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优秀,并非某个高光时刻的孤立表演,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我们与自己默默订立的契约,并忠实履行的结果。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有目的地重复,不断改进,终会带来质变。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写道:“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天赋固然可贵,但没有刻意练习的支撑,天赋就成了无源之水,总有枯竭的一天。

刻苦固然值得鼓励,但盲目地将吃苦当作目的,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收获虚幻的自我感动。

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才是将潜力转化为现实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