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通电话挂断后一个月,曾经地理书上的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等名词就真实出现在我面前。起初,我的父母对我选择西部计划去新疆是感到诧异的,所以不止一次地问我:辞去大厂的工作、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告别亲朋好友,去一个前途未卜、举目无亲、黄沙漫天
人生转折:一通电话开启边疆征途
2024年6月21日,在离开象牙塔前3小时,我接到了一通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电话。
电话那头:“小罗啊,你还想去西部计划吗?现在有一个去新疆的名额,你要不要去?”
“老师,那里条件艰苦吗?”
他停顿了一下说:“哎呀,现在建设得差不多了,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放心吧……”
我打断了他“老师,条件不艰苦的话,我就不去了。”
“小罗,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刚刚怕你听了打退堂鼓,那里条件和这边相比肯定是有差距的,你要做好准备。”
“没问题老师,我去。”
这通电话挂断后一个月,曾经地理书上的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等名词就真实出现在我面前。起初,我的父母对我选择西部计划去新疆是感到诧异的,所以不止一次地问我:辞去大厂的工作、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告别亲朋好友,去一个前途未卜、举目无亲、黄沙漫天的地方是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跟他们说实话,只是一直用“还年轻”“没去过新疆”“跳出舒适圈”等等拙劣的理由搪塞。而真实的答案只有我自己知道。
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未知的恐惧笼罩了我们,人人对武汉唯恐避之不及时,我看到那个平时嘻嘻哈哈、没个正形的父亲在大年初二那天神情坚毅地写下了去武汉的请战书。那枚鲜红的手印和白纸黑字的“不论生死,无论报酬”八个字永远烙在我的脑海里。他是一个父亲、一位丈夫,但他也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挺身而出。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追赶上什么、证明些什么,我报名了西部计划,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
沙漠课堂:点燃火苗般的求知星光
罗珏正在给学生讲解作业。
十年前成绩倒数、对学习一窍不通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22岁的这一年会成为新疆一个小小课堂的语文老师。因为脸皮薄,害怕讲错了丢人,也怕误人子弟、“毁”人不倦,所以备课时我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段时间我学到很多东西。
课上我讲了泰戈尔、亚里士多德、李白、孔子、冰心、朱自清等等;课下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问着天马行空的问题,我给他们讲了宇宙不守恒定律、布雷顿森林体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等,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并非一脸茫然。恰恰相反,这群沙漠里的孩子能触类旁通地明晰那些成年人理解起来都困难的抽象名词。
孩子们会为了争夺谁坐在我旁边而“大打出手”;会为了先回答谁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会趴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请我再去讲一首《诗经》;会在我离开教室前齐刷刷抱住我的大腿不让我走;会为了问不会的题而放弃电影课,然后在我身旁排出蜿蜒如长蛇的队伍……这些情景我只在老式的样板电影里见过,而此时此刻,这一幕幕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
当回答完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后,我将思绪从天边拉回,重新看向面前活泼的孩子们:那几天外面将近零下二十摄氏度,北风凛冽,一个男孩下身只穿了一条沾满灰尘的黑色棉裤,上面破了几个硬币大小的洞,但就算这样,他们还是选择把目光投到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在这里,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没有走出过县城,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视线开始模糊,鼻子也越来越酸,因为旁边还有其他老师,所以眼泪始终是没有掉下来。我急着岔开思绪,于是成了个无趣的大人,问他今天作业做了多少,他神采奕奕地从书包里掏出来给我检查,我机械地翻着,一页、两页,但一个字都没有看进去……我希望这些孩子们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有所收获,有一天能从沙漠走出去,亲眼看看书中描绘的远方。
我给他们讲过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单是一片花瓣落下,杜甫的心都为之震动,感伤春的流逝;那么一阵风吹过,千朵万朵的花瓣飘落飞扬,又该引起多大的感慨呢?这个问题是我留给他们的,而我自己却在这一刻才知道答案。知识无价,他们即将启程的璀璨人生旅程更是无价。他们都是很可爱的孩子,眼睛里总是闪着火苗般的星星。我发自真心地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光明的、完满的人生。
在这里我见到了河北保定学院支教群体的老师,去到了名为“大漠芳华”的支教纪念馆。2014年,他们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在这里的工作情况,总书记给他们复信了,我拿着复信的影印件看了好久,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当我在香港看到小孩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而这里的孩子还未插上梦想的翅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亲眼看到了教育的差距,而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贫困代际传播是那么地扎眼,绕不开,也躲不过。可喜的是有人将目光投向这里,将脚步停在这里,最终把根扎在这里,大家叫他们“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土地与汗水:触摸农耕文明的根脉
罗珏(最后一排右一)参加采摘红枣助农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第一次下到了地里,从小在城里长大、在老一辈人嘴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对田地里的事确实是一窍不通。土地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爱,不和土地打好交道就永远摸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根。
在新疆,我第一次去农户家摘了棉花。起初觉得棉花没有我想象的难摘,揪住棉桃,指头一旋就下来了;摘了一个小时后,开始领教到它的“威力”:棉花秸秆半高不高的,让你站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只能半弯着腰,这是一个考验腰肌的活儿。每当我忍不住酸痛直起腰来时,我都被望不见尽头的棉花田震撼到,白茫茫的大地延伸到天的尽头,和远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连接在一起,与崇山峻岭的巍峨不同,它给人的是一种永恒的沧桑感。
我还去采收了红枣,我所在的巴州且末县以玉石和红枣而闻名。我不敢说我已经是个资深的收枣专家,但至少也能讲出个收枣的流程:先用木耙把地上的枣赶到一块装袋,再倒到手摇机上晃动,把树叶和石块这些杂物筛出去,然后就是一直重复这个过程。说起来还算轻巧,自己干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那天我收了两亩地,一袋枣十几二十斤,把它从地上扛起,倒进手摇机,这个动作重复百十次,还是很难吃得消的,不过还好,每天锻炼的习惯让我没有太狼狈,勉强撑住了。
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帮助农户完成秋收工作,听着农户对我们说着感谢的话语,我心里成就感满满,仿佛所有的劳累都在这一刻化为了乌有。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信念,以躬身之姿、赤子之心,在广袤西部大地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绿洲之战:与风沙抗争的世代接力
罗珏(右四)参加植树志愿服务活动。
南疆有一句谚语是:“南疆人民苦,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自嘲的玩笑话里,却藏尽辛酸。前段时间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这项工程从东北、华北一直贯通至西北新疆,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漫天的黄沙里,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壮举。而这道绿色长城里有八百米是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种下的,所以在看到“合龙”消息的时候我格外激动,这是我将铭记一生的光荣事迹。或许在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天,我会带着我的孩子重新来到这里,看曾经孱弱的树苗攫住流动沙土,看肆虐的风沙被尘封在博物馆,看春风终于吹过玉门关。
在边疆淬炼青春底色
最近我看到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我觉得说得很好。往南看,昆仑山横亘在远处,山的轮廓若隐若现,像一道肃穆的黑色高墙;往东、西、北三个方向看,则是传说中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天高地迥,这里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是逼仄对立面的那种广阔,在这样的环境里难免想撸起袖子干一番大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志愿者的身份在这里更闪亮,不单是志愿者,这里的人都是那么富有干劲和毅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阔气概充盈在且末的空气里。
在新疆、在西部计划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从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到亲历者,再到建设者的由衷自豪。以前我常感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在其中不过是底下被碾过的或是被扬起的沙尘,但现在我看到了这“微小如尘埃”的人民是怎样爆发出磅礴的力量:他们牢牢握住那支写就历史的大笔,在文明史书写下“人民万岁”四个大字,并徐徐翻开下一页,准备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